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授完单位互化内容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批阅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错的。第二节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统一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问:“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  相似文献   

2.
翟晓芳 《河南教育》2005,(10):45-45
昨天布置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做文后的几道题。今天上午一上课我就问:“完成作业的同学请举手。”“刷”,全举手了,我很高兴。又问:“谁能说说短文写了什么?”这回和刚才完全反了,全班学生竞没有一个人举手。我疑惑了:“你们不知短文写什么,怎么做的题?”“我是抄的答案。”一个同学大声回答。  相似文献   

3.
授完单位互化内容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批阅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错的.第二节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统一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问:"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部分也随着举起了手.我有意识地点了一名做错题的同学让他谈想法,想了解一下他们做错题的根源.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能作出十分正确的分析:"1米=1000毫米,1070毫米中有一个1000毫米是一米,剩下的是70毫米,不是70厘米,70毫米应化为7厘米."  相似文献   

4.
事件回眸单元检测结束后,我将答案张贴出来,要求学生将试卷自己批阅后再交上来。在张贴答案时,我忙中出乱把两道选择题的答案抄错了。学生将批阅后的试卷交上来后,我有意识地检  相似文献   

5.
班级:高二(7)班。 事件:单元检测结束后,我将答案张贴出来,要求学生将试卷自己批阅后再交上来。在张贴答案时,我忙中出乱把两道选择题的答案抄错了。学生将批阅后的试卷交上来后,我有意识地检查了那两道题,只有3位学生纠错后在旁边打了问号。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我上课时这样说:“我在张贴答案时有意设置了两个错误答案,看谁能找出来?”课堂上顿时像炸了锅似的,学生为了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能力,以取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排查中,他们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据理力争,毫不示弱。  相似文献   

6.
1.要重视错题的再利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堂数学课,我们教师都会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解作了一些预防,但在批阅中还会经常碰到错解.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数学作业总是错误百出.教师一般是让其他学生进行更正,或者让做错的同学把答案说一遍或者做一遍,草率收场.  相似文献   

7.
计亚萍 《教书育人》2005,(12):38-38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8.
[课例] 有一次,我把评好的单元测试卷发给学生后,便开始讲评起来.当讲评到排列句子那道题时,我说:"这题除一个同学没做对外,其余同学都做对了,老师就不再讲评了."话音刚落,那个做错的学生站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1.要重视错题的再利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堂数学课,我们教师都会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解作了一些预防,但在批阅中还会经常碰到错解.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数学作业总是错误百出.教师一般是让其他学生进行更正,或者让做错的同学把答案说一遍或者做一遍,草率收场.学习过程中错误是一种发生学生身边,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  相似文献   

10.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11.
暑假的前一天,很多学生拿着笔和本子围着我问:老师,您能把QQ号告诉我们吗?学生的热情,我很感动,随手拿起粉笔把QQ号写在了黑板上,说:家里有电脑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32名学生,有14名没有举手,那些没有举手的学生看起来有些失落。看着没有电脑的孩子,我说:没有电脑的同学,在暑假里,老师会给你们每人写一封信的。那些没有电脑的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相似文献   

12.
0.6张椅子     
"蒋一齐,秦老师要求:做错的题重新再做一遍!"一下课,郭笑笑就把作业本发了下来。蒋一齐一愣,上次作业和好几个同学对过了,答案一样啊。"章非,你的作业错了么?""刘川丰,你的呢?"一看,都是错了同一题。刘川丰从作业本上抬起头,"我又算了一遍,是20.6啊。蒋一齐,你再来  相似文献   

13.
笔者看到的试卷讲评课,一般都是发下试卷后,教师逐题讲答案,学生逐题对答案,做错的学生不知为何做错,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做对的学生也没有从教师的讲评中得到启发,拓宽解答思路。听完这样的课,每每陷入沉思,究竟怎样讲评才是一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呢?  相似文献   

14.
去外婆家     
有一次片级公开课,我开课后不久,就针对课文提了几个思考题,请学生思考后回答。片刻,我请思考好的学生举手,结果无一人举手。我想:好几个问题,思考确实需要时间,加上许多老师听课,难免不敢举手。所以,我又鼓励道:想好了就可以举手,不要怕回答,说错了也没关系。可是过了一会儿,仍无同学举手,就连平时爱回答的学生也不举手。就这样,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我只好点名,而回答中也多有吞吐、错误。原本设计好的一些构思,也只好由我孤家寡人演戏,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在沉闷中结束。我不禁想问,他们为什么都不愿举手呢?  相似文献   

15.
<正>一、要重视错题的再利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每上完一堂数学课,都会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解作了一些预防,但在批阅中还会经常碰到错解.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数学作业总是错误百出.教师一般是让其他学生进行更正,或者让做错的同学把答案说一遍或者做一遍,草率收场.学习过程中错误是一种发生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常常出现的错解,往往使学生害怕学习数学,使教  相似文献   

16.
任可 《贵州教育》2013,(14):46-46
平时上课时,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举手,然后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请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出示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再请别的同学说。在这不经意间,我们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我们不清楚他们怎么想、遇到了什么困难。在一节练习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比2/3大、比3/4小的分数有无数个,请写出3个。题目一出,大家眉头紧锁,停顿一分钟过后,只有四、五个同学举起了手。可我不再请这些举手的同学说自己的想法,而是转换策略,说:"看来这道题同学们困难很大,你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说吗?几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手了。生1:我想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小数,  相似文献   

17.
李雪玲 《师道》2005,(10):32-32
那是在学习《口技》这一课时发生的事。这篇课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很早就提醒了他们在预习和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记忆。只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爱玩的性格使他们忘记了这件事。但我以为他们还是有人可以背出来的,就算不是很好,也差不多能完成。于是我满怀信心地问:“可以把《口技》一背出来的同学,请给大家背一背。”刚才还很兴奋的学生,马上就安静下来了,没有一个举手的,都把头低下了。我在教室里巡视了一番,大家沉默了一阵,还是没有人把手举起,连成绩最好的小敏也没有举手。我此刻才明白了:他们背不了。  相似文献   

18.
我的倔强     
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也不绝望。——题记(一)“这道题目答案是4,你做错了。”同桌拿着我的数学作业本说。我接过本子一看,是那道花了我整整两个小时,用掉两大张草稿纸才解出来的题目。错了?不可能!“参考答案上是4。”同桌接着说:“而且我刚刚也去问老师了。所以喽,你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说完她便走了,留我一个人在那对着题目发呆。我找出那两张草稿纸又重新看了一遍。哼,没有错,我坚决不改,就是2。过了两天。“同学们,有一道题目答案上错了,是2,不是4。上次有一个同学来问我,我算错了,对不…  相似文献   

19.
我在批改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测试卷时,碰到一件让我犯难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绝大部分同学答案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可是有一位同学做的是9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这位同学把两个正方形也数进长方形了。我翻开标准答案,和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一样,但是,我记得初中几何课本上是这样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说明正方形也属于长方形,这样看来试卷的标准答案错了?于是我去问有经验的老师,他们说:“从我教书 起,多少年来这道题的答案都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方形不算在长方形内。”这…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中心议题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上课时的“插嘴”。王老师第一个发言:“有的班学生学习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关于教师如何处理“插嘴”,有老师举了下面例子:一位青年教师教学《邱少云》,正讲到兴头上时,一名学生插嘴道:“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严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