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同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动机认同、行为认同构成建了社会内容的主要框架,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新的现象和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表现维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从心理学角度来构建社会认同的有效机制,希望对于引导和推动该群体作为新主体更加积极地关注和介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实树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基,从而进一步规避社会发展风险、减少社会发展代价、切实改善民生,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分子。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长治久安。本文以“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情感度、对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认识三个方面分析了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重要影响。作为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有着重要影响。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国家认同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理性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这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既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华文化认同也面临新挑战。大学生作为精英群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凝聚中华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对文化认同的可控性因素研究,提出利用多样的文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预备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四个认同"教育是贯穿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向,是课程现实作用的体现之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属性,以专题化教学为主要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内外的参与度,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9.
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全省大学生中的比例也在全国处于前列,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状况、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的表现规律,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运行机制,以有利于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构建和谐文化、和谐心理。以保山学院和大理学院为调查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现有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普遍水平较高,且与汉族学生差异不大;但仍然存在造成国家认同危机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国家来说,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仍然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方式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对2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或P〈0.001);②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之外的民族区分态度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由此可见: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间的竞争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个体认同发展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问卷,编制了民族认同量表。以1101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了检验。本量表由三个维度构成,即探索、肯定和确认,相关指标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很好地测量了民族认同一般、核心的成分,可以比较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民族的认同状况,本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身份角度入手探讨中华文化板块学说的理论合理性,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如何与当下相结合,如何面向未来的可能。通过身份是一个文化概念、身份差别与民族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状态有很大关系等论点阐述中华文化板块以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作为划分的依据。对各民族文学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印证中华文化板块学说关于各相邻文化圈、文化区之间互相重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发挥、对于民族团结、对于地区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相应的行为倾向处于积极状态.大学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改善学生的行为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国家认同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国家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China, ethnic identity refers to both one’s own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and full play of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but also to ethnic solidarity and regional and national stability. On the whole,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s have positive national identity and behavior tendenc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further uplift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improve their behavior through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Minzu Jiaoyu Yanjiu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2007, 18(2): 3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