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隐性知识视野下的大学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隐性知识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大学创业教育。从创业活动中隐性知识的作用入手,分析隐性知识与创业教育的关系,认为创业教育是实践的学科和活动的领域,隐性知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并基于隐性知识提出了有关大学创业教育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面对知识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多源自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探索有利于创业隐性知识生成与转移的环境,有效促进创业隐性知识的生成、转移与共享。  相似文献   

3.
高校创业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结构是蕴含内隐性知识共享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影响创业教育效能的重要变量因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从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的信任性、共享信息的控制性和共享行为的交互性等三个维度,分析创业教育主客体之间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结构机理,归纳创业教育主客体隐性知识共享的三种行为模式,为高校提升创业教育知识共享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彦军 《天中学刊》2011,26(1):123-125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三个部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普及型创业教育、分化提高型创业教育和培优型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人格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四个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形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4,(A1):149-150
我国高校医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以显性知识传播为主的大学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工作需求,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创新课程体系的同时搭建规范化实践平台,积极构建基于隐性知识的医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创业型大学追求知识进步和知识资本化的双重目标。从大学使命的角度,创业型大学延伸了大学的传统使命,将教学、研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三大使命融为一体并彼此加强。从大学组织变革和内外相互作用的角度,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基于知识资本化的生产逻辑,是“主体性”与“嵌入性”相互促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创业型大学发展“知识积累”“知识交换”与“体系驱动”三个阶段。根据三阶段特征,文章分析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七个核心要素,包括锚定创业战略方向、加强学术生产能力、培育师生创业精神、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生成新的混成组织、促进大学产业互动、营造创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因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创业教育的目标也应不同。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应重在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知识创业型人才。为保障创业教育的良性开展,还应加强创业教育的评估。基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以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创业环境”“科研创新”“教学效果”六个方面为主线,将评估内容划分为15大类共37项评价指标,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指标权重的几种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质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教育不够、学生对基于隐性知识的创业能力获取不足、隐性知识的生成转化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根据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知识转移规律,可以通过强化师徒传授、引入案例教学、加强社会参与、突出文化育人等方面形成知识的互动循环,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为视角,通过探讨隐性知识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来分析共青团参与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研究对学生进行个人增权和集体增权的方式,使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最终构建以实践为导向、能力为标志、参与为目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转移视角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手段比较单一,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问题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清.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基于SECI模型将校企双元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知识转移划分为企业实务教师传授(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校内专职教师指导(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学生知识系统化梳理(自身知识体系的融合)、学生知识内化转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四个阶段.建议校企双元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采取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增加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建立多种方式合作,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搭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等方式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近年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传统高校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及创业经验的匮乏,其根源又在于创业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不足.为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转变观念,遵循隐性知识转移机制,从建立开放性创业教学管理体系、引进企业家师资力量、推进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基于创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创业教育科研等多方面入手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帮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效地提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亟待解决。作为传统创业活动的创新模式,社会创业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备受关注。本研究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背景聚焦到日本大学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与概况,以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创业教育为典型案例,从教育目标、课程形式以及教育支撑网络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基于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发展社会创业教育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三个课堂整合"教学模式,第一课堂进行以渗透观念意识为主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进行以策划竞赛活动为主的模拟训练,第三课堂进行以参与实践运营为主的实战体验,并在三个课堂中分别从教学目标、师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入手研究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是由高校创业教育运作过程中所需的管理要素组成,该系统包含创业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课程三个分系统及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其中,创业教育管理系统由专设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组成,创业教育目标系统由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目标组成,创业教育课程系统由学科、活动、实践三类课程组成,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三阶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及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等,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理论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统一。  相似文献   

16.
促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现实需要。文章分析了大学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在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经验基础上,基于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以目标融合、课程嵌入、师资交互、评估引导为主要内容的"嵌入式"大学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在界定相关研究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同行(督导)和自评三方评价的方式对高校创业导师隐性知识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参评的三方对创业导师隐性知识评价较高,对创业教育的总体效果是满意的,但创业导师的指导能力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创业导师隐性知识与创业经历和从教教龄显著正相关,与职称、学位、学科有一定相关性,与性别无明显相关关系,但相关强度需要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8.
依据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对知识的划分(良构领域和非良构领域)、对学习目标的划分(初级学习目标和高级学习目标)以及关于学习的三阶段论(初级知识的获得、高级知识的获得、专门知识的学习),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三阶段模式,即将高校创业教育分为基础阶段(初级知识的获得)、拓展阶段(高级知识的获得)、实践阶段(专门知识的学习)三个阶段,在不同的时间,基于不同的情境,为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要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可以从构建知识意义、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和改进评估手段三个途径方面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至今没有取得预期进展,根本原因在于大学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推进中国的创业型大学建设,需要在观念上实现"三个破除,三个树立":破除大学从属政府的观念,树立大学属于市场主体的观念;破除学历等于出身的观念,树立基于知识本身而学的观念;破除教师"以论文论英雄"的观念,树立实践检验学术业绩的观念.达此目标,中国不仅能够涌现出成功的创业型大学,而且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