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知识》2003年第12期发表了贺威先生的章《萋萋芳草总关情》,中征引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涉及芳草的诗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离别和怀远之意。笔也曾在《古典诗词的意象因袭》  相似文献   

2.
罗娟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韵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了解这些乐曲,对我们理解诗词大有裨益。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  相似文献   

4.
曾静  谢芳 《贵州教育》2010,(7):32-33
一、激情导入,感受离别 1.播放歌曲《送别》。2.教师话离别: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每当我听到这优美的旋律,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仿佛看见,夕阳西下,长亭古道边,一对老朋友,执手话别;又仿佛看见,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长长的站台上,向着列车远去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离别是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做不完的题目。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1889——1966)在他翻译的《一百七十首中国诗》(1929)的序言中说:“倘使说中国诗的一半是关于离别的,这话并不讲得过分。”考察语文教材全部诗词,我们便会发现,抒写离情别绪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词“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玉之声,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本文仅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做些分析。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那首名列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7.
漫话离别诗     
陈周  曹珺 《语文知识》2005,(6):12-13
看到离别诗词,想起古人的离别,总让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路途艰难,交通不便,往往一别多年,会遇难期,再加上家道变故,官场科场情场失意,文人骚客极其敏感的内心生发出多少缠绵悱恻的诗词曲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离人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面对着与张生离别,五味杂陈。而在古典文学名著或诗词中,离别之情主要是不舍而已。崔莺莺除了不舍之外,还有怨恨、惧怕以及挂念等情感。崔莺莺如此复杂的情感源自何处?这是重点解决的问题。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结合中国封建礼教文化来解构崔莺莺情感。因教材中的课文仅是节选,故需结合《西厢记》全本来阐述。  相似文献   

9.
离情别意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巾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相似文献   

10.
唐诗排行榜     
赠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门类。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尤其重视离别。文人雅士们在离别之际往往会创作诗词用以送别,这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其他诗歌不同,赠别诗在抒发自我情感的同时,也担负着赠别友人的实际功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教材的诗词作品中,思念送别题材的诗词特别多,这些诗词的结尾往往是作者精心构思之处。有的在结尾刻画不堪思念之苦、离别之痛的形象;有的在结尾祝愿对方、安慰对方或愿对方不辜负相思;有的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断人肝肠的离别;有的在结尾大胆想象,把离别思念之愁、之苦、之痛写得形象可感;有的在结尾用特定动作表达思念之情,离别之意。本文将对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念送别诗的结尾作一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12.
“悲莫悲兮伤别离”。离别是人生普遍而重大的遭遇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作家笔下的重要题材。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面对离别的心态及离情别意的表达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本文试图从与诗词、小说和外国戏剧的对比中来归纳元杂剧的离别描写的特点。在我国文学史上,开书写离愁别绪之先风者是《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等等。汉魏六朝时的离别种种,则可以从《别赋》中大致领略:它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为题旨,分别写了公卿、侠士、从军、去国、夫方外和情…  相似文献   

13.
一、背诵导入生背诵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诗词:离别诗,写西湖的诗,陆游的诗,写春景的诗。引出课题。二、整体通读,了解诗意(生读诗词,自学生字,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师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生齐读。然后比较这一诗一词的异同)生:都是写钓鱼的。生:都是先写景再写人(渔翁)的。生:作者不同。生:《渔歌子》是词,《江雪》是五言诗。师:体裁不同。生:钓鱼的季节不同,《渔歌子》是春天,《江雪》是冬天。  相似文献   

14.
尹红梅 《语文天地》2013,(12):10-12
苏轼是至情至性的人,他有很多诗词叙写人伦之情。比如,用词写兄弟情,既有离别又有怀念,更兼寄托政治抱负与理想,实属苏轼首创。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一、同甘苦共患难,诗中有真情  相似文献   

15.
马联芳 《新读写》2012,(4):16-16
渐行渐远的背影,是作家们喜爱涉足的话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尤其是唐代边塞诗人幽怨的边塞诗词中,几乎成了离情别绪的代名词。朱自清就曾经在《背影》一文中,记叙了年迈的父亲如何艰难地在车站爬上爬下的背影。龙应台也曾经著文,叙述了父女母子之间各种场景的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16.
正"离别"自古就是伤春悲秋的主题,那古风诗词里蕴含的意味更是撩动人心—回到那一刹那/岁月无声也让人害怕/枯藤长出枝丫/原来时光已翩然轻擦/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By河图《倾尽天下》)  相似文献   

17.
一、音乐导入,感知相同(一)师:(上课伊始,播放古琴曲《送别》)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离别、伤感、依依惜别……)是呀,世间最珍贵的是朋友间的友情,最难舍的是"别情"。古时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朋友一别动辄多年,再会无期。所以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情境,一同见证一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二)播放伴奏曲《送别》,请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同时纠正读音。(三)师:(出示两首诗)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认为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呢?读后交流。预设一:诗题的形式相同。  相似文献   

18.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从诸多离别诗中来看,古人的送别大都选择在秋季、傍晚,地点多为长亭、渡口,而在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柳、月、云。  相似文献   

19.
一道出“格”的练习题四川丰都县平都中学熊少华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古代诗词曲五首》有这样一道朗读练习题:读三言诗、七言诗,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城阔/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X同是/宦游/人——一看了这道...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听到了高三的一位老师讲授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感慨良多。这位老师在分析了该词的艺术特点和感情色彩之后,忽然提问:“同学们还读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词?”学生中有的说《别董大》;有的说《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有的举出毛泽东惜別杨开慧的词。这时,老师挂出一块小黑板,上书李大钊的一首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