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怀宁高河镇。1979年以十五岁之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讲授哲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在短暂的一生中,海子为我们留下了二百余首高质量的抒情诗,七部具有实验探索精神的长诗《太阳·七部书》和八篇诗学札记。要全面理解海子的诗歌创作,就必须联系海子具有明确诗歌抱负与创作理念的诗学观。海子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八篇诗学札记中,包括五篇以海子自己长诗的序言和后  相似文献   

2.
关于叶适诗学思想的主导倾向,学界的认识莫衷一是,甚至相互矛盾。其原因是,学者对叶适的事功治道统绪于其诗学思想的影响认识不足。在事功"治统"的总框架内,叶适将其诗学思想上升到"诗统"的高度,并以之来统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价值标准。兼重诗歌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叶适诗学思想的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3.
杨录 《考试周刊》2015,(25):21+41
运用诗学理论的相应原理解读散文,无疑能使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审美意义,达成对文本的整体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的重要视角。用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境"这一审美范畴对《荷塘月色》予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艺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创造出了美之物境、乐之事境、真之情景与浑然之意境,达成了美、愉悦、自由,亦即造境、达意、游心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露西组诗描写了一个远离文明城市过着简朴的,默默无闻的生活的卑微的乡村女孩。在更深一层次上,它体现了华兹华斯一系列的诗学思想:诗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应描写人类本质的情感,想象力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中心;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以自然而然的自由心境对峙当时黑暗虚伪的社会现实,以诗人之心、哲人之智、凡人之情将诗与性灵融于一体,回归本真的生命情趣,营造了生命诗学的真实氛围;华兹华斯以诗本体中最具扩张性的革命力量冲击工业文明,以诗的幻象弥补人的感性体验与生存境域之间的巨大落差,发掘了与生存相关的诗学主题。  相似文献   

6.
毋庸讳言,当前,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可以用“少、慢、差”三个字来概括。具体说来就是作文数量少,速度慢,质量差。一般小学高年级每学期只安排写6至8篇作文,每写一篇文章至少要用两节课,拖拉的甚至一个星期还完不成,而且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不具体,层次不清楚,语言不通顺的毛病。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规定的时间内,“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呢?日前,我在黑龙江省双城市第十小学上了一节作文课,就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益问题做了点尝试。一、激情造境作文心理研究表明,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个强大的内在动…  相似文献   

7.
一位工作艺术高超的教师,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爱和教育是相通的,爱是一种力量,可以融洽师生关系;爱是一种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只有给学生一颗爱心,让学生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一名教师若没有爱而能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带来了新理念。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以境立新”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一核”贯通、“二主”合一、“三数”统一、“五境”并生来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学习情境,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素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生活于嘉道之际的龚自珍,之被后世学界方之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诗人、中国近代第一位诗人,不只是在于诗人跨越古、近的生命时段,更重要的是,诗人"尊情贵真"诗学思想,不仅承继古人,而且启迪来者,而诗人的诗歌创作,恰正是其诗学思想的准确诠释,这突出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剑气箫心"的真情体露和尚奇求新的艺术追求。换言之,龚自珍以其"尊情贵真"的诗学思想和"豪不就律"的诗歌创作为中国诗歌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启动了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叶公超对传统有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他才逆时代潮流地对20年中牢不可破的诗界"镣铐"说提出了批判,大张旗鼓地高唱任何诗歌都必须要有格律,不识时务地提倡新诗人要大读文言诗文,主张新诗可以化用旧诗的材料,对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倍加欣赏;这引发了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一系列紧张的问题。叶公超把艾略特所说的"传统"与"文以载道"中的"道"混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艾略特所说的"传统"彰显的内容恰恰是"道"所要防范乃至打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被称作史诗电影的《赛德克·巴莱》是由真实历史故事“雾社事件”改编而成的,反映的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中州能高郡雾社的抗日行动。这次抗日行动是赛德克族的一场民族狂欢,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赛德克族热忱肯定现实生活、在高压的环境中呈现出热血的生命意志。为做“真正的人”,赛德克族人向死而生。同时,这次民族狂欢还让我们读出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的精髓,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能在对立、碰撞、冲突间又相互作用和对话。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强调的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艺术境界来源于具体形象之外,所有的这些形象只是一个载体,构成了完整的一个外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艺术表象的拆解。中国的绘画美学观点是主张其所运用的艺术表象是一种非表象的表象,是一种象外之象。画者是用"以形写神"的笔墨,画出了"气韵生动"的形象,即美学的"非表象的表象"。  相似文献   

13.
任泽老师属牛。我与之相遇、相识、相知,见证了他的“老黄牛”本性:他实事求是,“做”字当头,踏踏实实,埋头耕耘。他不管阻力多大,敢于担当,敢于应对,以平常心做不寻常的事。他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计较“功名利禄”,一以贯之,昂首做人。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新儒学的活力 ,在于它力图“植根儒家传统 ,面对现代人存在的问题 ,发出有哲学意义的洞见”的追求。“儒学三期”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它对于“五四”思潮的批判 ,对于宋明理学的评价 ,不仅有失偏颇 ,而且对自身追求也是一种严重束缚。  相似文献   

15.
获曼布克奖小说《大海》通篇弥漫着存在和死亡主题,作者班维尔通过小说表现了其向生而生与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旨在引导人们挣脱虚无感和缺失感的束缚,在这个充满荒诞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挣脱虚无、感悟死亡、寻找精神家园,坚持积极的自由选择,坚持本真生存,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赋予存在以本质。  相似文献   

16.
根据营盘山遗址的考古勘查试掘出露情况,结合附近区域零星出土的遗存,对古营盘山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营盘山人过着村落聚居的定居生活,他们的生产生活器具群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原始审美观和原始艺术有了发展,生活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私有制可能已经萌生。其所处的时代,约属父系氏族公社晚期,甚或已跨入奴隶制社会的大门,是哀牢国形成期较为进步的区域之一。他们族属百越族系,是今汉藏语系侗傣语族的先民中的一支。  相似文献   

17.
2013年的夏天,是上海近141年有气象记载史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而此时的我,却已打点行装准备远行,开始人生中第9次野外考察——搭乘“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开展东海大陆架夏季科考。还记得,在那为期一个月的航行中,疲惫与单调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主旋律,但在这之余,大海总能以其独特的方式,时不时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或温柔如蓝色丝绒,或狂暴似凶猛野兽,当然,还有那令我难以释怀的,烙在海洋之上的片片触目惊心的“伤疤”。  相似文献   

18.
《最好的告别》的作者为阿图·葛文德。作为医者,他在本书中为我们揭下了死亡的幕布,展现了医者视角下美国社会中的生死离别,令我们近距离感受了衰老与死亡的挣扎与抉择。透过《最好的告别》,文章探究了美国老年生活的价值与自由,讨论了生命存续与生存质量的抉择,以期启发读者去探寻在死亡面前生命本真的意义,同时推动社会加强对善终护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通过《哀江南赋》和《琵琶引》系统阐述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体现了其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诗学范式。钱钟书的诗学范式是反对实证主义,他认为文学与历史应该分属各自的领域,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二者不应该等同起来。但是随着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文学与历史之间的隔阂将被打破,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范式的互补与融合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篇近作《春之潮汐》(载《钟山》1984年第2期)的卷首,从维熙写下了这样一段。“偶想”:“……人们在春天的大街上,摩肩接踵地匆匆而行,不知他(她)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是“偶想”吗?不,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想,也不是绝无深意的浮想,而是作家对《春之潮汐》思想题旨的形象表述,对美的追求的严肃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在寻觅着美,作品中的人物在寻觅着美,作家自己也在寻觅着美,就象春之潮汐,此起彼伏。但什么是作家所要寻觅的真正的美呢?这就是作品所要给予艺术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