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 :2 0 0 2年 10月 2 7— 2 8日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 6 0余位学者与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龚书铎教授在致开会辞中指出 :这次研讨会的宗旨是通过讨论 ,以达到对新中国史学有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 ,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与会学者何兹全、王钟翰、张传玺、金冲及、田余庆、林甘泉、蔡美彪、王思治、张海鹏、庞卓恒、王桧林、刘家和、陈启能、李伯谦、邱树森、王晓秋 ,李根蟠、张国刚、顾奎相、吴怀祺、陈其泰、房德邻、江涛、邹兆辰、钱茂伟等教授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 ,对新中国史学在发展中的成就及其经验教训作了深入的探讨 ,对中国史学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思考。我们将在《史学史研究》上发表有关这次研讨会的详细纪要。从学术史上看 ,前人的积累 ,正是后人的起点。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 ,是考虑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史学做出实事求是的、合乎科学认识的评价 ,是当前史学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别和评价上的歧异 ,总是会存在的 ,通过讨论和切磋 ,求大同存小异 ,可以不断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而在一定条件下的共识 ,可以  相似文献   

2.
沈伯俊 《许昌学院学报》2014,(1):156-156,F0003
由甄庆丰先生牵头撰写的《智慧三国》丛书即将问世了,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风云变幻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灿若繁星的时代,是一个饱含痛苦又饱含希望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变革创新、洋溢着阳刚之气的时代,又是一个永远令人激动、令人缅怀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世界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很少学习,因此进入大学后学习起来相对于其他课程难度大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注重概念的解释和比较研究方法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世界古代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材中世界古代史题材回归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特别是世界古代史题材的设置,多次调整,变化频繁,相对稳定的时期很短。尤其是在新课改前的10年里世界古代史题材或被截断或被忽视,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  相似文献   

5.
经过十年的课改实践探索,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及教师的不断反思和总结,《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面世了。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有了一些新思路和新变化。学习和了解《课程标准》的变化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基础。笔者以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为例作比较,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30年以来,日本、韩国和中国先后走上了相似的教育改革道路。本文通过对比三国的有关指导文件和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世界地理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一方面了解三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中世界地理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试图以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与教训,为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急行的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8.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紧抓发展机遇,促进民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在高校《世界古代史》课程中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特别加强世界民俗文化知识教育,不仅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而且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生活文化的认知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特别是世界古代史题材的设置,多次调整,变化频繁,相对稳定的时期很短。尤其是在新课改前的10年里世界古代史题材或被截断或被忽视,其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极不相称,也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教育部门显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构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结构,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恢复并适当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比如必修课程历史(Ⅰ)(Ⅱ)(Ⅲ)都涉及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可以说世界古代史题材的回归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公认的有几种,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古代史教学中应把地理条件渗入到“分”与“合”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学新生"世界古代史"课程学习普遍较为困难这一问题,提出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促进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带领"七色花"合唱团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从参赛心态、参赛乐曲的选择、赛后反思三个方面总结了收获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提到三国,不少人会想起爱民如子的刘皇叔,从善如流的曹阿瞒,少年得志的孙仲谋……可是很少有人记起使三国统一的晋武帝之先祖——司马懿,一位被"遗忘"的"忍者"。说他被"遗忘",是因为很少有人记起他。而说他是一位"忍者",又是为何呢?寒假里,我读了《司马懿吃三国》这套书,对司马懿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26司马懿25岁那年,曹操听说他有出众的才华,便派人三番五次地请他出山。而司马懿想静候佳机,便假说自己摔下了马,瘫痪了,回绝了曹操。曹操岂是这等好欺骗的人?他派人"看望"司马懿,名为"看望",实则打探虚实。他甚至让心腹刺客夜潜司马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文学艺术中的“三国人物”与历史上的原型是存在着差异的,文章以史料和文艺作品中的“三国人物"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地论及曹操、关羽、诸葛亮、周瑜、鲁肃,文章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文学艺术中的“三国人物”与其历史原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观点,这一理念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中和”、“协和”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国际伦理观;而全球治理理论作为西方国家针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以“全球共同价值观”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也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两者的共性、个性以及前者与后者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探讨和谐世界理念与全球治理理论的关系问题,从而得出在面对和解决全球问题的过程中谁更具有实用性、谁能更好地满足世界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曾兴起一股“薄葬”之风,以魏、蜀为盛。《三国志》中有很多“通令薄葬”的记载。这种风气产生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从汉代厚葬被掘墓的惨痛史实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这是遗令薄葬的主观动因。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是薄葬盛行的外在条件。黄老学说、无神论思想的影响则是薄葬盛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跨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全球迅速发展。比较日本与韩国跨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与形势对于发展我国的跨国高等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从学生流动性的视角,研究分析日韩跨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以期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日体育保险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体育保险的现状、特点,对象及法规,从中发现我们的缺陷,并对我国未来体育保险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只有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国情,才能逐步完善体育保险业的法令法规,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国夷陵之战后“备升马鞍山”的地理位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亭”战败后率部向“马鞍山”退逃的历史,由于《三国志》仅记载了“备升马鞍山”而未说明具体地点,给后来的史学者留下了种种猜测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鞍山”在江北夷陵(今宜昌市)西北方向,但梳理有关文献史籍以及一些地方志书资料,再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情况,我们发现不仅“马鞍山”的位置不在江北,而且当时吴、蜀双方作战的主战场也不在江北,马鞍山实际位于江南长阳县东部,吴蜀双方的主战场也在江南宜都西部与长阳东部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诗经》中"国风"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和整体上,而较少注意各国"风"之间的差别。本文将从题材、同类题材内容风格、题材差异的内在根源、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入手对《卫风》和《郑风》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