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一件小事说起。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我编的《笔记文选读》,序言里有这么句话:“一九四三年曾经集印单行,后来因为这样的书读者还有需要,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了。”这句话大概连小学生看了都会觉得奇怪,怎么“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是因为“读者还有需要”呢?原来这一句本是“……后来因为这样的书需要者不多……”,这次重印之前不知道是出版社哪位同志奋笔一改改成现在这个模样,而序言末了的署名和年月却没有动,于是我就只好背上“不通”的黑锅了。  相似文献   

2.
针对性——出好普及读物的一个“法宝”记得有一年,一家出版社为初中学生出了一本普及读物,向全国发行。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专门,是研究一个特定地区的某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的。征订中,需者寥寥。一了解,人们说:“这样的书,专家不必看(浅了),初中学生看不懂(深了),一般读者不用看(用不上)。”此话可谓一针见血了! 出现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自然同选题和书的内容有关。这种读者对象不明、内容不适合任何读者层的读物,在编辑生活中,并非绝无仅有。人们称之为出书缺少针对性。针对性,我理解,它有多方面的含意。择其要者,可否认为不外乎指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出这本书,二是为谁出这本书。  相似文献   

3.
大凡爱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共同体验:有的书,随意翻翻,便不愿看了;有的书,虽然耐着性子看了,却没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犹如过眼烟云;而有的书,则令人不忍释卷,读过之后,仿佛电脑软件存储信息般永志不忘。方道先生新著《写作思辨》(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思辨》),便是这后一种类型的好书。好书自然是受读者欢迎的。据了解,“思辨”面世之前,出版社担忧销售为难,不料应市仅月余,便销出二千册,很受读者欢迎。此书何以有如此魁力呢?我用眼在阅读中搜求答案,用心来探索这本著作里的奥秘。愈读,愈有兴味…  相似文献   

4.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图书的价值要回归图书本身,这是对的。现在很多人出书,不一定是为了要传播自己的思想或精神,而是为了出书而出书。这样的书看上去装帧得很豪华、很漂亮,但是没有有分量、有价值的内容。对这样的书,我认为就没什么出版意义。出版一本图书是否有意义,要看这本书有没有真正很充实、很内在的思想,有没有值得传播的价值。所谓“开卷有益”,我们必须保证读者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是获益的。  相似文献   

5.
“随便翻翻”是鲁迅先生读书的经验谈。他在《随便翻翻》一文中说,自己有这样的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现在看来,先生的这一经验还很有借鉴之处。依愚之见,特别是报刊的编辑,更应养成“随便翻翻”的习惯。几年前,我为一家省报写了一篇书评,半年过去,杳无音信,于是又改寄到市报,月余即被发表。第三天,省报的一位编辑给我写信说,稿件拟定在某日刊用,请作者来信说明是否还向其他报刊投寄。我禁不住笑了,如果编辑随便翻翻市报的话,也就不会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馆读者借书不按规定时间还书的比较多,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人。以后虽经过多次催收,但总有一部分读者长期不还书。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更多。仅以74年至77年为例,就有475人长期不还书。这个问题成了图书馆工作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些群众喜爱看的书,往往借出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还,在亲朋熟人中反复传阅,以后还到图书馆时成了一本破旧图书,广大读者想看看不到,而图书馆在这本书借阅登记卡上还只是流通一人次。  相似文献   

7.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8.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9.
一本书的出版,是与作者、编者,以及出版者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读者能从书店里买到一本好书,并从中学到了有用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知识,对于作者、编者、出版者是万分感激的。那种要求人是完人,金是足赤,书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我看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一本书中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有一点反倒使人感到“奇”了。当翻开一本书(尤其是科技书籍)的前言或出版说明,你会读到:  相似文献   

10.
如今我没有藏书的习惯,许多书翻翻就扔掉。书要这么多干什么?好书一本足矣。  相似文献   

11.
今年《新闻记者》第二期栏目多 多,内容丰富。尤其阅读了《法国:期刊读者率最高的国家》一文,大开眼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中有些法语词语书写不规范,诸如“事件”、“法国税人”等法语词语,有的翻译似乎也不太贴切,凡此种种,让读者阅后多少感到不是味儿。 我想《新闻记者》是发行全国乃至国外的刊物,出现差错会有损于贵刊的形象。对于涉及外语的文章,作为作者、编辑、校对还是把关紧点为好;倘若对此遇到不明之处,应该多多翻翻身边的各种工具书,这样或许更有益于办好杂志。涉及外语须谨慎@吴景阳  相似文献   

12.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13.
我们翻开《梁文道:我读》,大半观点仍不外是拾入牙慧。这样的书,会让一般的读者自以为自己读完这些书,懂得了不少知识。殊不知这样的盲从。本身也就很说明那些没有主见的读者。仅是新时代的“文盲”而已。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15.
常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身边的好书太多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好像是读了很多书,实际上呢?哪本书也没有读通,那本书也没有读透。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不失为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17.
不管什么样的新闻报道,都是为了让读者看的,没有读者的新闻报道,就算花费了再大的精力去采写,也没有意义。这是新闻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 我们是记者,同时又是读者。每天,当我们是读者时,有一种司空见惯了的现象,也是大家常常谈论深为遗憾的现象,这就是:当一张张报纸送到我们手里,能引起我们兴趣使人眼热的新闻报道并不太多,于是,漫不经心地浏览一下版面,翻翻标题,就弃之  相似文献   

18.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9.
我60年代初对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产生了兴趣,当时买了三本这方面的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线装本,一本是《毛主席诗词手书选集》,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试解》。三十多年来,我虽然调动不少单位,也丢失了不少书,但毛主席诗词这三本书,一直保存至今。有空余之时就翻翻看看,有时也仿照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练上几笔。最初练的是“毛泽东”这几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连接得很好,写得也很好,很有意思。后来我就学仿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这是我近几年经常练,练得最多的几个字。有时毛主席诗词手书也临习写一写。特别是毛主席诗词…  相似文献   

20.
开学后,两个孩子领了新书回来,噘着嘴向我诉苦说:“爸爸,你看这些书,连个插图也没有。”我打开他们的语文书一看,果然如此。我只好临时想了几句话安慰了他们一下,才算将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