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史浅谈     
在现代社会中,书籍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凡识字的人,几乎都读书,但书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古代的书又是什么样子的,却不甚了然了。书籍发生的主要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我们用来代表图书的“书”字,也正是用来代表书写的“书”字。这正说明书和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许多历史名人也都推崇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享受语文。  相似文献   

3.
走近书籍     
走近书籍,我们感受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走近书籍,我们能看到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画面”,走近书籍,我们会从无知走向渊博。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色彩,没有乐趣。如果我们读书,即使生活再贫困,但也觉得很有乐趣。因此,书籍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要多读书。  相似文献   

4.
腹的典故     
古代关于读书的典故很多,“等身书”与“五车书”就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但常有用错的 。如“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后来却变成“等身著作”或“著述等 身”,意思便有所不同。原来的典故是说宋代的贾黄中从小就聪明,刚满5岁时候,父亲对 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 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堆叠起来同人一样高,但是现在人们 绝大多数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比喻读书学识丰富还有“学富五车”的典故,简称“五车书”、“书五车”,又称“五车竹 简”。其典出于《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 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 车子拉。后人因此常用“学富五车”或“五车书”来喻指读书多、学识广。  相似文献   

5.
所谓”开卷”,就是指打开书来读,也就是措读书或者看书,“开卷有益”众所周知。是不是一开卷就都有益呢?我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卷是否都有益?取决于一个“卷”字。如果是好卷自然受益匪浅,如果是坏卷那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读。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让人读了受益终生。好的书籍给人巨大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因为阅读了上千种好书籍,才写出了《资本论》;因为读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而让我们知  相似文献   

6.
韩红娟 《教育》2012,(6):50-51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把语文教学的视角落在学生的大量阅读上。因为大量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识字、积累语言,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语感,还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和启迪智慧。回顾历史,我国古代的一些大家也喜欢读书,如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屈原因“博闻强识”而闻名,苏轼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典故。今天,当走进大小城市的书店,一排排书架上摆放着许许多多儿童文学书籍,这其实是一种课外阅读的影射。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张景 《天津教育》2006,(11):20-2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当我们的教师把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格言送给学生的时候,自己是否感觉到离书籍的距离越来越远。据调查,有许多教师一年都不读一两本书;有许多教师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的目光逐渐从书籍转移到网络;有许多教师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有许多教师不知道书该怎么读。教师读书问题已经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本期“的教育三人行”将围绕“教师读书”这个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8.
宋太祖还在后周世宗柴荣帐下当将帅时,就“独善读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一次,他奉命率军平定江淮,有人向世宗诬告他随军载了几车“重宝”。世宗当即差人验看,“惟书数千卷,无他物”。世宗不解其意,乃召问他:“卿方为朕作将帅,用书何为?”太祖答曰:“臣无奇谋上赞(辅佐)圣德,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载书出征,在古代将帅中实不多见,可谓千古佳闻。  相似文献   

9.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永远都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因此,自古都是以“开卷有益”来劝告人们要多读书的。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有限的时间内,从对自己有益书籍中获取自己最需要的营养,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生活中,要得到书中“黄金屋”、“颜如玉”,要读书,并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读好书。美好的书籍是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港口,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书能增进知识,陶冶…  相似文献   

10.
“书”和“信”,古今含义有别.古代的“书”不等同于现代人的“书籍”,古代的“信”并不全指现代人的“信件”。  相似文献   

11.
“学富五车”源于《庄子·天下》中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此句的意思是说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后来遂用“五车书、书五车、五车、五车读、学富五车”等专指书多或形容读书多、学问深。例如: 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相似文献   

12.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问我最喜欢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看书。古人就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书籍对人们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书,就像小鸟的翅膀,若没了它,雄鹰再强壮,也没有搏击长空的力量;书,就像一把成功的金钥匙,人们拥有了它,就能轻而易举地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书,就似一盏导航灯,你拥有了它,漫漫学海里就不会迷失方向。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我若没有真实的事迹,哪能挂上“书迷”这个“头衔”呢?小时候的我,虽说不识字,但对书总是十分感兴趣,总爱看着上面的图画,爱不释手,有时,我会兴奋得哈哈大笑,有时,我会气愤得直…  相似文献   

14.
这篇《天鹅脱险》原载印度的《五卷书》(季羡林译),原题为《聪明的天鹅》。为便于小读者阅读,我对译文做了改写。 《五卷书》是印度古代很有文学价值的一部故事(童话、寓言)书,故事里的主人公多为动物,有“世界上第一部童话书”之称。季羡林先生在《五卷书》译本的  相似文献   

15.
高尔基说过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三大革命运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经过总结,通过书籍,把这些财富积累起来,传播开去。人们为要“扩大精神,增加智识” (鲁迅语),就必须认真地读书。在我国古代社会,就有如“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等许多佳话,都是用来勉励人们克服一切困难,发奋读书的。然而,在林彪、“四人帮”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时候,却“反其道而行之”,书籍成了粪土,读书被视为犯罪。他们丧心病狂,把古今中外大量有用的书籍打成“封资修毒草”,封存、销毁;大肆宣扬“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对国家、民族危害甚深。粉碎了“四人帮”,过去被封存的书  相似文献   

16.
李红燕 《河北教育》2008,(11):44-45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提高学生能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所以,学生怎样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意义非常深远。就“养成教育”式阅读,给朋友们提如下倡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年小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的确,人都必须学而知之,读书是求知的必由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宋代的理学大家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丰富其知识的储备.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与书相伴     
<正>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箴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这些话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与书相伴,你的人生将会丰富多彩。一个人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  相似文献   

20.
人们历来倡导多读书,说是“开卷有益”。但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又有些含混笼统。世界上既然存在真、善、美,那么也就有假、恶、丑,书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好坏不分,饥不择食,那“开卷有益”这一提法就值得我们深思了。有些同学看言情之类小说,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一旦“走火入魔”,进入书中角色,便恍恍忽忽,无心上课,因而荒废了学业。更有些同学,受那些“刀光剑影”书籍的影响,年纪轻轻便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们看的书卷可算是“破万卷”了,然而,非但没有“下笔如有神”,反而下了大牢,结果还不知错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便在于对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