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不仅主张要“明于天人之分”,“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认为天人又是合一的,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性伪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分论,“礼法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运用。他由“天人之分”起始,最终走向“天人合一”,坚持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3.
唐宋,是古典诗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在唐宋纷繁的诗词意象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态的“雨”意象群。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沙沙雨声。杜甫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李商隐也是写雨高手,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柳永也对雨有所偏爱,作品中通过雨的意象运用,从而营造出万千情愁的手法不下15处。真可谓雨意信手拈来,秀外慧中、以柔为美的民族个性被融贯在纤柔的境界之中。本文试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悦之雨、愁苦之雨、清雅之雨、禅理之雨四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一、喜悦之雨在喜雨诗中…  相似文献   

4.
张云同学问:《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两个分论点的? 本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弊在略秦”。作者先从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两方面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概述了足以证明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最后再总括强调,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也就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进行充分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所以作者将它们合写。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一是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得到的土地作数量比较,说明弊在赂秦;二是将三国“祖先”得来土地的艰难和子孙奉献土地的轻易相比,说明弊在赂秦;三是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相似文献   

5.
本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可以窥视到唐床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唐宋“悼亡”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6.
以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为例,综述了各位数的偶数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的组合形式的发展趋势.得出了一个偶数,无论以两质数之和,或以两纯奇数之和,或以一个质数与一个纯奇数之和去表示.总是偶数越大表示为两数之和的组合数越发具有多样性的共同的规律.由此提出了对“哥德巴赫猜想”深信不疑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清代宗室词人奕绘喜欢阅渎道教典籍、游览道观、与全真道士交往听:琏讲经论道,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诗词创作都深受全真教的影响。其“太素”之号、“天游阁”之室,正室去世后不再另娶,不重名利而喜好优游,重视精气神,追求清静之境,崇尚素朴之美等,都与全真教密切相关。奕绘信奉全真教与清代崇道之风有关,也与清朝贵族崇尚汉族传统文化、追求闲散人生有关,更与奕绘身体多病而希望通过修炼祛病强身、修心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诗词意境追求含蓄美,这是我国诗词创作的艺术传统和显著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对于诗词的普遍的审美崇尚。我国古代诗论家历来强调诗词意境资含蓄。陆机{文赋》说:“函绵邈于尺素,吐谤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刘褓《文心雕龙)}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这里强调的都是意境要含蓄。要求诗词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严羽《沧浪诗话》)。《茧斋诗谈》说得更为明白、直接:“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诗词无论是情与理的融合、情与景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词作家崇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老师过于理性化,遇字必解,就会大大削弱诗词的神韵与诗意,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审美能力便无从提高。能否以诗词来解读诗词,《声声慢》的教学便是一次尝试。笔者试图以品味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10.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文教学要把握好“变应用写作课的统一性和求同性为尊重多元化和个性差异”、“变应用写作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生成性和开放性”这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又包含两个分论点,第二个重点含三个分论点。我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将“两个重点”经常性地运用于教学,尊重应用写作规律,贴近公文运作实际,这样的应用写作才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朱淑真为宋代名家,纵观其诗词,有六十余首咏花之作。本文从海棠、梨花、梅花三种咏花之作入手,以海棠之感、梨花之怨、梅花之傲来探寻其人生和心灵的发展轨迹,解读其诗词“花”的审美意蕴和人生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 ,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 ,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因“言不尽意” ,诗人便将不可言之理 ,不可述之事 ,“立象以尽意”。所以 ,诗词留给读者的往往是一些多棱面的“象” ,鉴赏者只有“辨象以会意” ,才能与作者感情沟通 ,心灵相撞 ,真正体味到诗词内在的无穷思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而且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所谓“群众需要论”、“社会问题论”、“概念等同论”、“改革无用论”、“市场调控论”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治理“应试教育”方面不作为的认识论根源。治理“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资源配置、结构调整、评价改革、科研兴教以及教育监管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古人倡导“诗言志”,令人崇尚“言为心声”。不管怎样,诗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状物咏怀的题材很多,以“柳”为题材的诗歌尤其多。诗人借助“柳”之意象,或抒情怀,或展抱负,或浇块垒,或讽时事;可以说“咏柳”诗词是中国诗海中的艺术奇葩,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四季的作品,在以同一季节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中意象和意境具有相同或相似性。究其文化根源,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心理”的因素,它们在四季诗词的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四季诗词呈现出叙写的模式化倾向,对于诗词意境的研究不妨从此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7.
刘再复《双典批判》提出三国、水浒是中国文化中的“伪形文化”的论点.本文深以为然章太炙曾论述过文化、道德的“恶的进化”,而三国、水浒崇尚权术、崇尚暴力的倾向.即可视为文化的“伪形”和“恶的进化”。三国和水浒传递的拙劣的文化价值及其老少皆宜的魅力使得“双典”成了国人“厚黑之学”的最为通俗而引人入胜的教科书,这两部权术和暴力的教科书皆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土壤.它们承载的价值观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8.
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优美即柔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清新、秀丽等。崇高即刚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恢宏、瘦硬、悲壮等,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感叹、沉思,给人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崇高在鲁迅小说中反映得十分鲜明,——这一点论者多有阐述。鲁迅之所以十分崇尚崇高美,是因为他认为美之根源深扎于现实生活的土壤里,对于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来说,最需要的是血与火的呼唤,是“力之美”。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并非没有表现优美的;只是这种优美和崇高  相似文献   

19.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教研工作,足迹遍及大洋两岸。在其古代诗词讲授生涯中,她又以“基督、释迦”的担荷精神,深刻地为中华古典文化忧虑而奔走于大洋两岸,成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道者。叶嘉莹教授之独特魅力还在于她用心灵去感悟、解读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生生不已、固执择善的精神品质,涵养她诗意之人生。其“兴发感动”及词之“弱德之美”审美特质的提出,更是超越于传统道德意识,表现出了对人性之“真”与“善”之品质的体认。“诗词即人生”,是“生命之感发”。这既是叶嘉莹教授对古人诗词的体会,也是她之人生境界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