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本文首先粗略描述了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喜剧表现。其次,对这一形象的多重喜剧意味作了简要论析:第一,刘姥姥形象内涵着作者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嘲笑和否定;第二,刘姥姥形象折射出一幅“深沉而又浩大的忧郁的背景”;第三,刘姥姥形象集多种喜剧特点于一身。“老树著花无丑技”,是刘姥姥形象的美学概括。  相似文献   

2.
刘姥姥何许人也?读过《红楼梦》的恐怕无人不知。“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不提女婿狗儿因这刘姥姥时来运转,单这刘姥姥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说的酒令,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乘坐的“和谐号”动车下午4点30分准时到达杭州火车站时.我突然联想起《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模样。我朝同伴们夸张地笑笑。第二个“刘姥姥”进城来了。  相似文献   

4.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府浓墨重彩的形象描写的个中“隐语”、“作者之用心”在于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见所闻,为那个梦寐萦怀着的封建贵族世家歌功颂德;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历所遇,为那些个魂牵梦萦着的贵族剥削者树碑立传,从而完成并实现了作者欲将荣府“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告天下人”使之不至于“泯灭”的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6.
立足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从三个方面探讨底层人物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情节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人物上相互映衬,使人物更加丰满;手法上借刘姥姥之眼“看”荣国府,用对比手法以穷写富。  相似文献   

7.
大观园来了个刘姥姥,此地也来了个刘姥姥,且别看她们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差距,咱就拿这性格一比……别说,还真像!不信?那就随我去看看吧!刘姥姥乐呵呵地进城了,全身上下挂满大包小包,脚上趿着一双自己纳的黑布鞋,踩着碎步疾走。路人笑问:“您老是搬家呢?要帮忙不?”刘姥姥笑答:“不,进城来看外孙女呢!”刘姥姥年过花甲,一把老骨头了,力气还挺大,硬是把大小包袱连背带拖地拿来了。她迈着硬挺的步子,像猩猩似的环顾四周,心里思量着:“咋没板梯呢?”她看见一扇铁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敲了敲,“哟!挺结实,俺外孙女不会住这儿吧?”又敲了敲,没人应,使劲儿敲,还是没动静儿。  相似文献   

8.
最近,翻阅到一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其中在谈及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时,认为:“刘姥姥十分懂得人情事故,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所以“能达到她要钱的目的”。甚至还认为:刘姥姥的应付,比起王熙凤“善于应付的园滑和机变”“还要高明一些”。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思考再三,不敢苟同。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创造人物形象时,总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人物自己的处境和性格决定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再由他们的语言行动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的。刘姥姥这个人物,也不例外。因此,要判断她的阶级属性,只要看看她的处境和她的语言、行动也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9.
刘姥姥简论     
《红楼梦》这部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长篇巨制,不但主要人物早已进入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即使象刘姥姥这样的次要人物也是家喻户晓,为人们所常常引用。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全书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曹雪芹出于结构上的需要,在《红楼梦)}前五回总纲确立之后,没有直接着墨于荣、宁二府豪贵、奢侈的生活,而是宕开一笔,如金圣叹所言;“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从远远发来。达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作者“要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把这位刘姥姥技进大观园大大地出一回风头。继一进荣国府三十多回后作者用了近三回的篇幅让刘姥姥在…  相似文献   

10.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竟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又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我认为高明的厨师分两种,一种是借助外在条件把手…  相似文献   

11.
卡通画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风、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  相似文献   

12.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13.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4.
且说刘姥姥风尘仆仆赶进城去,好不容易来至荣府门前。一见这个排场:骄马簇簇,仆役威严,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三个动词“掸”、“教”、“蹭”鱼贯而出,把姥姥高攀贾府、拜谒权势的恭敬和惶恐刻画出来。  相似文献   

15.
刘姥姥与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两个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虽然在身份、地位上她们都有天壤之别,将二人相提并论显得有些不着调,但细细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性格上有值得比较之处。刘姥姥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劳动人民谦近随和、朴实善良、积极乐观、宅心仁厚的性格特点,她察言观色、风趣幽默而又阅历丰富、世故圆滑,是洞晓人生的智者;而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尖酸刻薄、直率任性,她与众不同,将理想的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意义,是理想与爱情的化身。她们各自的性格决定了她们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少疼点儿     
年轻时读《红楼梦》,里面有个情节至今记忆犹深,大意是王熙凤抱着自己的女儿向树妇刘姥姥讨教:“为什么大姐儿老是有三病二疼?”刘姥姥的回答是:“奶奶少疼她一点就行了,她小小的人儿受用不起。”一语道破了千金小姐为什么老是病歪歪的道理,小孩太受疼爱了,未必是什么好事。 我的儿子出生几天后,我就定时给他把尿,不再用尿布了。当时别  相似文献   

17.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一些细节分析上,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系统的指导,以此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强化阅读效果。基于此,本文以《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例,从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更加系统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性格,以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还记得刘姥姥在大观园吃茄鲞(xiǎng)的情景。凤姐向刘姥姥介绍了茄鲞的制作过程,刘姥姥吃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经凤姐挑明,又“细嚼了半日”才说:“虽有一点茄子味,只是还不像是茄子。”联想到近几年听的一些语文课,犹如加进了太多的配料又经过复杂的烹制的“茄鲞”一样,少了许多语文味,让人颇有刘姥姥吃茄鲞之感——姑且称之为“茄鲞现象”。本文拟对阅读教学中的“茄鲞现象”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重点与非重点《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给刘姥姥引见凤姐之前,这样介绍她的主子: 瞎,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呢。如今  相似文献   

20.
人物赏析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心理性”和“功能性”的人物观结合起来,在梳理人物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性格探究和功能诠释。以刘姥姥为例,行为梳理要注意区别分析对象和关联对象,分别提炼其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性格探究要注重“果因推理”,设计由连续性问题构成的“探究主线”;功能诠释可从“人物互衬”“环境透视”“情节推动”等视角展开,并最终归结到作者对人物设定的整体思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