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否定副词“不”和“没”一向被认为是基础汉语教学的重点。留学生经常把“不”和“没”弄混 ,往往在该用“不”的地方用了“没” ,而在该用“没”的地方又用了“不”。有的时候虽然用对了“不”和“没” ,但又把“不”和“没”在句中的位置搞错了。本文结合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出现的错误 ,首先从语用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另外又对它们所出现的位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又A又B”中的A、B的特点和A、B的语序问题,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对“又A又B”进行了研究,并对“又A又B”的构式化进程进行了穷尽式统计,初步得出结论:典型的“又A又B”起源于南北朝,后代继续发展,清代成熟.  相似文献   

3.
老师被罚     
王艳 《中国德育》2008,(10):86-86
这次我又把《石榴》一课里“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一句中“绿黄色的叶子”读成了“黄绿色的叶子”。这帮孩子发现老师又出错了,马上来了精神,他们有的自豪地喊道:“老师,您又读错了!”有的还大声埋怨起来:“老师,您怎么又错了?”……  相似文献   

4.
再临杭州     
一晃儿,离开杭州整整一年了。我又重临此地,不能不说是缘分。又听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又看见处处苏东坡的影子,便觉得既然自古“苏”连着“杭”,来杭州便又心安理得了。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常埋怨德育内容多变。比如说,上学期提倡学生“自治自理”,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于是又是“竞选”,又是“对话”,很热闹了一阵,这学期又强调加强管理,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于是又翻了过来;报刊上昨天宣传“时间就是金钱”,今天又批判“一切向钱看”;昨天提倡迪斯科,说可以锻炼身体,今天又不准跳了,于是,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也跟着“翻烧饼”,被学生讥之为“自打耳光”。因  相似文献   

6.
必须     
我,坐在紧闭的教室里。有人说: “吹风了!”我说: “没有。”又有人说:“下雨了!”我说: “没有。”不知何时,我开始注意到了窗外的那棵树。一天,我突然发现它流泪了。这时又有人叫道: “下雨了!”我才意识到: “哦!也许真的下雨了。”又有一天,我又发现它跳  相似文献   

7.
郑立芳 《成才之路》2009,(34):48-48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首《秋思》传唱了千年经久不衰。其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前三句比较平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在古诗中不足以打动人,动人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所以“行人”都整装待发了,诗人又拉住“行人”的手,思乡之情可见一斑。细节的运用使诗的境界突现,形神“毕露”。  相似文献   

8.
阅读坊 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德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一点通 在这段话中作者对父亲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太精彩了,如“突然站定”“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父亲专注的样子,感到父亲真有经验。  相似文献   

9.
我从学校一到家,弟弟曼尼就冲我跑过来。“我又听见了!我又听见了!”他尖叫道。 “你又听见什么了?” “脚步声!开门、关门声!在我们楼上的4-B房间有人。”  相似文献   

10.
观察背景:角色游戏开始了,娃娃家里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是“女儿”和“爸爸”吵起来了。我走过去询问道:“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女儿”伤心地说:“爸爸又懒又凶,我不喜欢他。”别的小朋友听到了,也谈论起来。  相似文献   

11.
高丽王朝大儒李穑《辞辨》,为东国不可多得的辞赋学论述。李穑认为“赋”之文体来源于《诗》“六义”之“赋”,此“六义”之“赋”后又流变为“骚”,“骚”又流变为汉赋。于辞赋之分类,主张“辞”、“赋”为两种不同文体,但同时又秉持《文选》“赋”、“辞”、“骚”之说,没能看清“辞”与“骚”之间的关系,错误承续了萧统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王艳 《教学与管理》2008,(12):19-19
这次我又把《石榴》一课里“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一句中“绿黄色的叶子”读成了“黄绿色的叶子”。这帮孩子发现老师又出错了,马上来了精神,他们兴奋地喊道:“老师,你又读错了!”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番禺中学的晓星同学问: 最近,我老是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灰领”这个词。以前我只听说过“白领”“蓝领”,后来又好像有什么“金领”,现在又来了个“灰领”,可真把我搞糊涂了。这个“灰领”到底指的是哪一种人昵?它和“白领”“蓝领”“金领”那些“领”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部统辖下地23个字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它们的形义关系,得出“又”部字三方面的义类类型。通过考察分析,发现“又”源于“手”,从“又”部的字与“手”相干连。与“又”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有一组,这些字的“又”作为简化字的抽象符号,其代替原先繁体字中各个繁难部件。由此得出《字表》“又”部字的构型规律。  相似文献   

16.
时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已铁定成了一对“亲密敌人”。说它们是敌人,是因为许多人总认为,只要有“应试教育”就无法实现“素质教育”,而一提“素质教育”就得马上把“应试教育”踢开,永远别让它回来。说它们亲密,是因为人们一谈“应试教育”就必然提及“素质教育”,而一谈“素质教育”又绕不开“应试教育”,二者亲密得如同连体婴儿,相互都不愿连着,却暂时还分不开,可又必须得分开,分开了,又依然是同母手足,对立中有着统一。目前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似乎更像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上课了,我们的“演出”又一次拉开了帷幕。主演——我们的老师又开始“滔滔不绝”、“津津有味”的表演了。那“绘声绘色”的语言,那忽而惊恐、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讨论的“又”字句,仅限于由表示重复的副词“又”修饰动词谓语造成的句子。例如: ①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鲁迅) ②福旦又笑了。(映泉) ③这个人昨天来了,今天又来了。(吕叔湘用例) 一、“又”字句的蕴含 上列例句告诉我们,“又”字句(记作S_又)可以单独出现,如例①②;也可与相关语句(记作S_1)同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副词“又”触发的预设与其词汇意义密切相关。其中表重复或继续义的“又”,表更进一步义的“又”,表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义的“又”,表示转折义的“又”,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表加强语气的“又”等具有预设触发功能。不同义项的“又”所触发的预设既表现出共性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八月     
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又云:“好马不吃回头草。”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云:“士可杀不可辱。”古人云:“冤家宜解不宜结。”又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古人云:“君子动口不动手。”又云:“君子杀身成仁。”古人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又云:“衣锦还乡,扬眉吐气,光耀门楣五世昌。”古人云:“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