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之“神话”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的神话研究。中国神话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以创世神话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特征。文章按照历史时期对中国创世神话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与评述,以彰显中国学者在中国创世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祭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青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翻问题。并期待引起学衣脊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界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者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期待引起学术界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几乎产生于同时期,但有很大不同。在保存状态上,中国上古神话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古希腊神话却形成了完整庞大的神话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神话形象的神格特质迥然不同,中国神话形象仁爱宽容,具有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而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崇尚智慧与力量。二者对后代文学艺术乃至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共同构成灿烂丰富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5.
古代希腊神话与古代中国神话是富有典型意义的两种神话。古希腊神话是古代神话作为审美艺术的最高典范,古代中国神话是神话历史走向的最特殊表现。它们分别以高度的艺术化和特殊的历史化在神话学中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神话与历史的杂糅,是神话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中国上古神话,由于中国式的“将神话本身化为历史传说”①的神话历史化的影响,分离为原始神话与古史传说两个部分。虽说原始神  相似文献   

7.
河南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化因子的融合;多神话与传说的并存;原生神话超强的生命力与再生力;地域性与超地域性;神话与传说的相互生成;神话演变过程中的非逻辑性与超时代性。研究河南神话的意义在于:神话对古史的反证作用;弥补中国神话之缺;通过神话异发掘新的神话;窥视中国古典神话流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神话     
本文从鲁迅与神话的角度,简单叙述鲁迅先生对神话的起源,演化、分期、分类等中国神话的特点以及《山海经》的性质等许多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重大问题的独到见解。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神话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用神话典故;创造神话意象;以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神话对鲁迅塑造人物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神话研究在我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日本神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是缺乏系统的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给予日本神话影响极大,日本神话从天地开辟的阴阳五行思想、宇宙卵神话到人与神及世界万物的诞生神话,甚至黄泉国思想等,都留下了很多中国文化影响的烙印。虽然日本神话中的部分中国文化影响因素曾受到质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认识到研究中国文化与日本神话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通过与日本国学院大学古事记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古事记学会事务局负责人谷口雅博教授的访谈,一方面向中国学界介绍日本神话及其典籍文献《古事记》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话,探讨中日两国神话之间的关系,构架中日比较神话研究的桥梁,试图减少因交流不畅造成的研究不均衡和偏见。  相似文献   

10.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希腊开辟神话有关太古时期的天地观念与中国神话相似;中希神话中人的诞生都经历了一个原始血婚时期;都存在对动物的崇拜——图腾崇拜,并以主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神的统治集团。但希腊神话构成了一个以宙斯为中心的神话系统,而中国神话的重要神缺乏婚配和子嗣的亲缘关系,形象创造一般呈兀自分散状态;中希神话还有“感生”与“感性”之别;中希开辟神话中神的形象的发展和演变,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步的,人们的目光逐步由神转向人、由自然转向社会、由神灵转向人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历来被视为东西方化精神物质的代表,本从化,哲学,心理,历史等五个度展开了中,希神话的比较,并力求找出导致中西化和学根本异同的深远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创世神话建立基本的文化原型:形象原型和思维原型,并借此在其所属的文化发展中发挥深刻影响。中国盘古神话和希腊混沌神话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比较并揭示出其思维原型的差异性,及其对各自文化的表征性意义与内在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共时性角度来看,二者的差异是结构性的,盘古神话的"整体性"与混沌神话的"个体性"思维原型,必然导向以"群体"为本和以"个体"为本的文化差异;"人"的所指在其中也必然具有不同内涵并规约着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叙述时态"和"价值向度"是主要的差异,并由此产生了中西文化体系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以道德为标准和以原欲为动力、以"善"为人之本性还是以"恶"为本性,以及"崇古"与"轼父"、"实力"与"资历"等一系列文化发展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的命运观反映了东西方古人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和思想行为,但是中希神话却反映了相同的思想主题。在命运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是选择理性还是选择非理性,是选择虔敬还是选择逃避,是选择德性和正义还是崇尚勇力和智巧,成为中希神话的三个不同理路。  相似文献   

15.
希腊神话因其完备的体系、瑰丽的想象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商家们从中嗅出了商机,将希腊神话运用到商标中,引发了消费高潮。本文搜集整理了各个领域基于希腊神话的商标,并从文化角度解读了这些商标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作为两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发源和民族精神的深沉积淀,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从中希神话的流变、神人形象、对神的态度以及神话体现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导致中西文化和文学异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找到渊源。希腊神话中塑造的神和英雄,是人化的神和神化的人,希腊人将他们的人本主义思想、审美意识等赋予了这些神和英雄,希腊神话体现的人性美使 希腊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希腊罗马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尤其是希腊罗马神话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不少英语词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神名及神话典故  相似文献   

19.
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许多英语词汇源于希腊罗马神话,如果对希腊罗马神话一无所知,就很难理解这些词汇的深层含义,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通过简述希腊罗马神话的重要性和详细分析一些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词语及典故,主要讨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  相似文献   

20.
朱红素 《保定师专学报》2003,16(3):52-53,80
中国和希腊神话作为两个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和民族意识的深沉积淀,表现出不同的神话文化特征。通过对价值取向、思维走势和性别崇拜的阐释,揭示两种文化的特质,为研究中希文化提供独特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