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爬天都峰》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暑假期间“我”与爸爸去黄山游玩,与一位老爷爷互相激励共同爬上天都峰的事。根据本文对话较多,语言朴实,含义深刻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一、细读对话,初步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要引导学生细读文中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文中出现了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看似平淡,却表现出说话人的复杂心情。引导时可抓住“也”进行揣摩,“也”字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天都峰又高又陡,“我”年龄太小,老爷爷年龄太大,…  相似文献   

2.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学习课文的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所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体会主人公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鼓舞、坚定决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一、入情入境,读好第二自然段爬天都峰之前“我”的心情怎样?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3.
理解字词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准确地理解句中字词的含义,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学《爬天都峰》 (小学语文第五册 ),可以抓住“爬”和“也”二字,串联全篇,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抓“爬”字,理解作者描述的特定对象。天都峰是我国著名风景区黄山的一座奇峰。作者在标题中为什么用“爬”字,而不用“游”字或“登”字呢 ?这取决于所描述的特定对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紧扣“爬”字,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是攀登的特定对象是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高,从峰脚下抬头望,峰顶耸入云天,“在云彩上面哩”;陡,石…  相似文献   

4.
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爬天都峰》是新选的一篇课文,课题中的“爬”字就是题眼,教学中可以紧扣“爬”字,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一、由题眼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 文章的课题为什么不用“上”、“登”,而用“爬”呢?这是因为天都峰高而陡。“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  相似文献   

5.
《爬天都峰》一文,通过小姑娘和老爷爷互相鼓舞最终爬上天都峰的事,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这一主旨呢?我采用了让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1.抓“笔陡”,体会山难上同学们在熟读课文之后,都知道天都峰很高:在云彩上面哩。那么“笔陡”一词又是用来说明什么的?该词侧重在“陡”。我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陡”的意思,则“笔陡”所表现的陡的程度学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大家都知道了天都峰不但高,而且险;“铁链也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更进一步说明了山之…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9课《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课文生动具体,文中多次出现的“爬”字,巧妙地暗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使文中一老一少爬天都峰时的情景跃然纸上。抓住“爬”字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课文,从中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7.
《爬天都峰》板书设计随想板书揭示了文章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联系,即外在联系,“我爬天都峰”是文章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我”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时的心情(发颤);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时,我“不再犹豫”于...  相似文献   

8.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峰顶的事,说明了遇到困难不仅要有勇气,还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一、从题眼入手,切入重点 从题目中的“爬” 字入手,提出质疑: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接着让学生观看录像,理解只有高而险的山才要  相似文献   

9.
《爬天都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第3课)讲的是暑假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着共同爬上天都峰的故事。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伟 《山东教育》2005,(19):60-61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爸爸带“我”去爬天部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学习课文的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所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体会主人公由开始的扰豫、不自信到受鼓舞、  相似文献   

11.
《爬天都峰》课文分析和教学设想江西刘健《爬天都峰》是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去黄山爬天都峰时,互相鼓舞,终于爬上了那又高又陡的顶峰的事。表现了“我”和老爷爷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勇于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12.
题有题眼。《爬天都峰》的题眼是一个“爬”字,它观照全篇,十分精当,教学时紧扣这个“爬”字,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先由“爬”字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课题为什么不用“上天都峰”“登天都峰”而用“爬天都峰”?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不是轻易可以登上的,所以要用“爬”。从哪里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站在峰脚向上望,峰顶在云彩上面,可见它高耸入云霄;再看石阶两边的铁链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笔直陡峭,令人望而生畏。这样高的山峰,如此陡的山路,当然非“爬”不可!次由“爬”字理解“我”和老爷爷登峰的情境。在峰脚,…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18个生字的字音,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高和险,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激励、战胜困难的。4.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激励,坚定爬天都峰信心的。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共同查阅有关介绍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2.多媒体课…  相似文献   

14.
崔燕 《山东教育》2008,(7):56-56
《爬天都峰》一文用凝练的语言,讲述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天都峰顶的故事。课文用大量的对话,反映了“我”由开始的犹豫到受到鼓舞后的坚定,再到爬上峰顶的喜悦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品读重点语句,使学生感受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领悟文章隐含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因为朋友推荐来的那首法语歌《蝴蝶》,我不会去看这部片名平淡的电影。这首歌是一个小姑娘和一个老爷爷的对唱,在清新活泼的旋律中,小姑娘问了老爷爷很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鸡会下蛋?”“为什么情侣们要亲吻?”“为什么漂亮的花会凋谢?”……清脆的童音跳动在一个百无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爬天都峰》记叙作者随爸爸去黄山旅游时和一位老爷爷相互汲取力量,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语言平实,情节也不复杂,但怎样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领悟中心并非易事。教学时不妨紧扣这几点:  相似文献   

17.
《爬天都峰》是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生动具体。文中多次出现的“爬”字巧妙地暗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使文中一老一少爬天都峰时的情景跃然纸上。教学时要紧扣“爬”字这一题眼来组织教学,调动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一个是“我”,一个是“老爷爷”,另一个是“爸爸”。在人物对话中,“老爷爷”两次把“我”称作“小妹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实在有些不妥。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商之。“小妹妹”这个称呼,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一般来说有以  相似文献   

19.
第一课时 一、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全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全文写的是一次爬天都峰的活动) (2)第一自然段只有13个字,但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它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写法。 2.按照“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时”、“爬天都峰后”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然后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20.
《爬天都峰》是五年制第五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教学时,突出“三点”,即“抓重点、释疑点、破难点”,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凭借教材抓重点 从本册开始,教材以“训练组”为教学基本单位,以读写训练项目为重点,形成循序渐进的训练序列。本组的训练重点仍是读写基本功训练的起始─—怎样理解词语。通过上一组的训练,学生已会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但靠查字典背注释,机械识记,很难真正弄懂意思,从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