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常培先生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分析汉藏对音材料时说,喻母三等的"往"本该读,但在阿弥陀经中却象微母字一样读’bwa.n,那是"误作"。而在今天的西安、渭南、富平等将微母与喻母分读的方言区,本该读’的"往"却象微母字一样读作了v声母。由此我们推测,大概早在唐五代时期,"往"在西北地区就有了唇音声母的读法;陕北延川等地的"齐、净、栈、寨、歌谣"这些形容词或名词性词语,均有动词用法。并且,这些动词用法亦见于古代典籍。  相似文献   

2.
今陕北延川话具有与唐五代西北方音共同的一些音韵特征。如鼻音声母读[mb、nd、Ng],全浊声母读作送气清音,梗摄、宕摄阳声韵字读作阴声韵,咯、秦、灰三韵读[ai、uai],麻韵开口三等字韵母为[a、ia],支微入鱼等。这些特点在陕北的吴堡、清涧、延长以及关中渭北的韩城、合阳、大荔等地也均有所反映。因此,这些地方的读音比西安等地的方言更加接近唐五代西北方音。  相似文献   

3.
《广韵》次浊声母有牙音的“疑”、舌头音的“泥”、舌上音的“娘”、重唇音的“明”、轻唇音的“微”和喉音喻母三等的“云”、四等的“以”及半舌音的“来”、半齿音的“日”等共九个。现将这九个次浊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古影、喻、疑、微诸纽在北京音系里全面合流的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考察了《四声通解》、《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四声通考》中译写汉语字音的谚文材料,论证中古影、喻、疑、微诸纽在北京音系里全面合流的年代至迟不晚于明代中叶,当在此之前。 考察上述诸纽在北京音系里全面合流的年代,关键是看疑、微两母演变为零声母的年代。文中发现,对音材料中,用作疑母字声母的和用作微母字声母的两个字母等同于用作喻母字声母的字母○,其音值均为φ。原属开口呼的微母字由于微母由v演变成u、由声母变入韵母而变成合口呼字。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答     
1.“汉語拼音方案草案”字母表规定的名称和声母读法不同,双字母(zh、ch、sb)按照字母表规定的名称分开来讀呢,还是按照声母表的讀法读? 字母表規定的名称,和声母的讀法是不一样,就象一个人有名字又另有职务上的称呼一样。h(厂丫)作声母时仍念厂,z((?)廿)、c((?)廿)、s(廿厶)作声母(?).(?).(?)。和注音字母的“名称”(現在叫“呼讀音”)一样。z.c.s和h合起来成为zh.eh.sh三个声母,仍念(?).彳.尸。2.Weng和Ong怎样用法? Weng只自成音节,拼注少数字音如“翁”“(?)”写作Weng。Ong不独立使用,必須与声母相拼成为音节如“东”dong,“工”gong等。(潘庚)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时期“是”字用法多样化,其中“是”字用为判断动词可以说已经定型,并有其他用法,这些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8.
湖南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今有读[m-]声母现象.这些读[m-]声母的古喻母字只出现在山、臻、梗摄的合口呼中,其余各摄的古喻母合口宇今都读零声母.从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读[m-]声母与读零声母音节的声韵母比较推断,山门、醪田等地古山、臻、梗摄喻母合口字原来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撮口呼[y]介音韵母,韵母中的[y]介音拢圆摩擦进一步唇化产生了双唇音声母[m-].  相似文献   

9.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0.
说“而”     
古代汉语的连词“而”字,就象“于”字作为介词一样,用法极为灵活。除了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用“与”字和“及”字连接以外,其余象形容词、动词、动词性词  相似文献   

11.
时间副词“一时”的三类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副词“一时”细分为三类语法意义。一类表“短时存在”,凸显某行为或状态在一段短时间内维持不变。与“暂时”相比,此“一时”后动词所指行为状态的可控性弱、存在的时段更短、否定式更多、陈述更客观。二类表“瞬间突发”,凸显某行为或状态是在某种条件刺激下瞬间突发的反应;所叙事件具有突发性、非可控性;“一时”后动词具有“终结性”语义特征;“一时”句往往为语篇中的后续句。与前分句构成条件——结果关系。三类表“临时变异”,凸显某行为或状态发生的临时偶然性;可作为始发句用来表示其后续句所述现象的原因。三类“一时”应根据其自然度高低确定合适的教学顺序。  相似文献   

12.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动词作定语的有关用例,归纳为三种结构形式:V+N;V+之+N;V+的+N.其中,“V+的+N”所占比例最大.从语义语法特点来看,V以行为动词为主,N以表人或物的名词为主.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都以多音节为主,单音节动词只在“V+N”结构中有少数分布.从句法角度分析,整个结构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充当宾语、主语.  相似文献   

14.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5.
北朝魏收提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南北朝时,作赋须有以下之“才”:作赋须有讽谏之才,作赋须有宏大构思并形成规模效应,作赋须有纪实之才,作赋须有用典与征引之才,作赋须有运用音律之才,作赋须有铺张[扌离]丽之才;作赋还须有诗歌才华。汉时作赋还须有文字学之才,但后世没有推广开来。其实.南北朝作赋须有之“才”,就是指当时赋的基本特质,各个时代赋的基本特质是不大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8.
格助词“で”和“に”都可以表示动作、作用的时间,有时可以互换,有时不能互换,并且互换后的深层意义不一样。以往的研究中对“で”表示时间的用法论及得很少,即便提到了,也无法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表示时间的“に”和“で”在用法上差异明显,“で”含有到达该时间点的过程,而“に”不合过程,ヂ格只和瞬间动词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19.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20.
论文根据对大约六百个动词的考察,认为现代汉语中有44个狭义非名宾动词、五百多个广义非名宾动词。这些非名宾动词可以按照功能性质进行分类,其中狭义非名宾动词可以分成4类,广义非名宾动词可以分成9类。通过分类描写,证实了这类动词的存在,真实地反映了它们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