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在诗人蔚起,群星灿烂,百花齐放的中唐诗坛上,李贺虽然只在他生命的旅途上跋涉了二十七个春秋,但他却象天空中划过的一颗闪亮的流星,以它那强烈而耀眼的光芒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并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有独创精神的诗人,正如出色的歌唱家一样,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歌喉,不管唱出来的声音是嘹亮或是低沉,是清润或是雄浑,但到底是自己的音调,是别人的喉咙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是钱钟书先生对于通感现象所作的论述。作  相似文献   

3.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人中通感艺术运用得最具个人的特色的一位。为了表达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相交错的愁苦心情,他往往通过描写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将内心的体验进行综合、变形、转换和重线,并在视、听、触、味、嗅诸种感觉之外加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构造瑰奇冷艳、虚幻荒诞的诗境。在这个意象重组的过程中,通感艺术的运用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拟对李贺诗歌中通感艺术的广泛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和通感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反映和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人们通过对生与死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李贺通过忧病(人)到畏死(鬼)再到求长生(仙)的心理演进与变化,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以及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企盼,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生...  相似文献   

5.
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手法 ,在李贺诗歌中的运用 ,其数量之多 ,运用之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是最为突出的。客观物象在李贺的笔下往往不是按其自然的本性和方式存在。而是经过位移和变形 ,再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重新组合在一起 ,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个性。在这种切割组接中 ,通感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李贺诗歌风格形成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6.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歌中的无意识王玉民无意识是始终伴随着人的思考而存在的。就文学创作来说,由于诗歌这种体裁的特殊性。诗的创作在调动无意识力量参与方面,比其它文体尤甚。李贺,由于他自身个性、气质和遭际的种种特点,使他的无意识世界尤其丰富,他对自己无意识世界的潜力的挖...  相似文献   

8.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中唐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地运用了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的《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四首诗歌,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贺诗风独树一帜 ,彰显个性 ,其独特的想像力令人称道。在诗人的头脑里 ,自然界所引发的 ,具有官能性的意念、情感在综合地发挥着作用。通感在李贺诗中是弥漫的、泛化的。它调动着诗人所有的感觉 ,包括心的感觉 ;它是活的、流淌的 ,可视、可听、可触、可嗅的情感。李贺深谙“诗画同律”之理 ,因此他能更好地利用人在审美活动中感觉互通的心理联想机制 ,用文字描绘、诠释心灵  相似文献   

10.
11.
在中国诗史上,李贺是一位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诗人。唯其独树一帜,故后人褒扬者有之,抑者亦有之,众说纷耘,莫衷一是。本文试就李贺作品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根源,对他做出比较公允的评价。李贺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浪漫主义,前人早有定论,无庸赘言。但是,诗人为什么要采  相似文献   

12.
李贺诗歌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在诗歌语言的锻选,个体生命的关怀等方面显示其独特的审美特性,通过论证疏理,以揭示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一个诗的王朝,据编撰于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记载,唐代的二千二百多位诗人,共创作了近五万首诗歌。而李贺正是这个绚烂夺目的诗的百花团体中的一株奇葩,他的诗奇诡幽艳,瑰丽凄恻,不仅对中晚唐诗风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更影响了后代的诗、词乃至小说、戏剧的创作。李贺的诗歌瑰诡奇崛,凄迷浓艳,是与他对色彩的独特的运用方式是分不开的。一位日本研究者曾指出,李贺的诗歌每30字中就有一色彩字,约占其总数的3.3%,而王维在67个字中才有一色彩字,韩愈则在125个字中才有一个,由此可以看出李贺对色彩的偏爱程度…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各领风骚.在众多的诗人中,元和诗人李贺如异军突起,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诗歌想象大胆,形象瑰丽,意境深奥,构思奇特,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杜牧称李贺的诗是“云烟联绵,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盈盈,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比较准确全面的概括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7,(3):57-60
李贺的诗歌以描神画鬼的奇诡特色享誉诗坛,其诗歌关于鬼神的内容可以分为鬼怪内容和神仙内容,分别表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反抗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而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看,诗人对于这两类内容的书写实际上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后,对于生命进行的赞美并进而执着探索、寻求生命归宿的表现。李贺鬼神书写的形成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南禅宗教义精神与道教的思想、审美趣味有着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青年诗人。他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比、兴两法,造成瑰丽谲怪的艺术境界,抒写他对中唐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内心忧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兴两法起源很早。《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后世有成就的诗人一直把这两种手法作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李贺诗歌是以运用比、兴手法著称的。  相似文献   

17.
试探李贺诗歌中的色彩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派画家莫奈在一幅描绘伦敦的风景画中出人意料地把伦敦大雾绘成紫色,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在平常所认为的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色相上,可以找到另一条审美之路——色彩变异的审美。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当莫奈用笔和颜料把雾绘成紫色时,文学,特别是极其看重意象和画面效果的诗歌,应该更容易或更早地找到这个新的审美视野。事实也正是如此。先于莫奈一千多年的中国唐代诗人李贺,一个天才的美的感受者和追索者,在他那些瑰丽奇诡的诗歌里,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诗人眼中的色彩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流动变异的。李贺诗歌中的色彩变异的手法可以归纳为四种: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包括颜色的逆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歌中的画意浪漫气息太重,形象太奇特,色彩太浓烈,视境鲜明突出,不合传统的和谐、蕴籍、雅美,而是凄艳、浓烈,以天花乱坠般的意象给人以强烈印象。这正是动画的属性或特点。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给予学生多感官体验。在苏少版《音乐》三上歌曲《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以通感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让其主动参与学习;以通感突破单一局限,使学生的歌唱体验立体化;以通感叠加局部体验,使学生的歌唱感受整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