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标题,是报纸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是报纸的眼睛。一条出色的标题似“巧笑倩兮”;一条传神的标题如“美目盼兮”,无疑会吸引读者。这美好的“第一印象”,是报纸与读者见面时决定性的‘第一印象’。一则好新闻,如果标题作得不精彩动人,则可能与读者失之交臂。正如朔望所言:“得之则有,失之则无;所以不能不是一门大学问,至少可比喻大饭店之门面,歌星的装束仪容。”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实现了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使其感人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那么,作者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呢?《桃花扇凡例》中指出:“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这无疑是说,“桃花扇”在剧中是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特别通讯、特写等的写作,要不要容许“虚”的成分?如何处理“实”、“虚”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是新闻事实。这无疑是文章主干。是木之本,人之脊。“虚”,则是不影响事实,却能增减效果的一些文字,或称文章的软件。可视为器之釉,花之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文虽进入文学领域,当时不妨视作一篇现场特写),在叙述了许多实景后,突然来了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不忧?  相似文献   

4.
这回印行“苦雨斋译丛”,则将从前删改部分尽量恢复,俾可见周译“注解很多”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张琳 《大观周刊》2010,(33):18-19
“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然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这是徐霞客对此地的描述.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竟让徐霞客“大放厥词”,厚此薄彼?这是一幅什么画卷,让闻名遐迩的西子湖也黯然失色、稍逊一筹?这是位于大理洱源县右所镇.有着“天成碧潭”之称的洱源西湖。  相似文献   

6.
李文芳 《大观周刊》2011,(52):123-123
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人情、移情、陶情,一言概之则是以“导”激“情”:而知识启迪型的导语设计方法则是工具性的体现: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已有知识的运用,一言概之则是以“导”启“思”。  相似文献   

7.
力的扭结     
这则新闻分析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论证有力,语言明快,读起来感受到一种冲击,一股很大的力。 这力来自何处? 一曰“断裂”之力。这是由行文方式中的断裂行文带来的。此稿译文800多字,分了14个自然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段,亦即一句一断,无转折过渡,不拖泥带水,无冗词冗句,句句干净利落,每一段都断得斩截,断得干脆。 二曰“断然”之力,即由“不”、“无”、“没有”、“不会”等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判断带来的“断然”否定之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或过去的人的科学,对此人们几乎没有异议。然而这“人”是哪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则因史观之不同而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9.
善事与利器     
阿龙 《中国广播》2005,(5):43-43,5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但是为了“善事”该如何“利器”则成了现代人可以自由解释发挥的领域,由此便引出了见仁见智的各种观点学说。前不久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茅的《细节决定成功》终于被《战略决定成败》取而代之。我们不妨把这一现象看做是以“善事”为目的,对打造“利器”的各家之自圆其说吧。“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克平 《大观周刊》2013,(3):116-116,100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许多教师认识不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耄耋老人得到四面八方热情关怀》,这是一条标题。凡具有中等文化程序的读者一看就懂。如果通过广播念,对“耄耋”一词许多听众也许会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误以为是老人的名字。假若广播说80岁老人如何如何,效果则另是一样。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的广播中,半文半白的语言,不明不白的简称,生僻难懂的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时常灌耳。比如:“窃以为……”、“……使之……”,“如……则……”等等。试问有什么必要非用这文言词汇不可呢?谁在讲话的时候用些“之、乎、者、也”呢?还比如:“双引”、“双争”、“四有”、“经洽会”等等简称和专业  相似文献   

12.
出于新闻职业习惯,看报刊喜欢挑毛病、找岔子,然后翻词典、查资料,妄评一番。我自诩这是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手段。这不,读《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的文章《新闻写作中的“虚”与“实”》,又挑出毛病了。该文引用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前,梁衡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他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 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14.
崀山之奇,首先奇在山名。相传当年舜帝南巡路过湖南新宁,见其山水美丽无比,便脱口而出,“山之良者,崀山也。”因此,这个稀奇的“崀”字就为这方山水独家享用了。崀山之奇,奇在山形。如果说,舜老爷子赏崀山之名是段佳话,那么大自然造崀山之形则是部传奇。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聚焦社会热点,这原本不错。但凡事需适度,过犹则不及。今年盛夏诸多媒体聚焦“高考”,就给人以一拥而上,“酷热难耐”之感。 众所周知,每年7月7、 8、 9这三日犹如一场“大决战”,其牵涉面之广,年复一年,虽不及古人形容白居易的许那样“有井水处无处无之”,但成千上万的人们为之注目却也是实情。子是,服务群众的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就格外抢眼。 各媒体是如何聚焦“高考”的呢?离高考尚有月余,有的媒体便提前介入,今儿个谈如何备考,明儿个言历届状元成功之道。临近高考,各家媒体更是竞相升…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特别通讯、特写等的写作,要不要容许“虚”的成分?如何处理“实”、“虚”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是新闻事实。这无疑是文章主干。是木之本,人之脊。“虚”,则是不影响事实,却能增减效果的一些文字,或称文章的软件。可视为器之釉,花之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文虽进入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7.
《山西献征》是清代山西地区的人物传记集。“献”“征”二字同时出现,见《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这句话是说:夏、殷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朱熹《论语集注》:征,证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18.
何谓美?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庄子则认为:“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对新闻事业而言,如果说“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忧心为政,真情为文”“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是微观之美,那么,宏观之美需要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9.
每年第一季度,是“两会”季节,各省、市“两会”陆续召开,引发都市类综合性报纸的同城新闻大战,媒体间无不投入精兵强将,精心策划,力求“出彩”。而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则又是更重量级媒体间的实力之战、创新之战。综观这几年各级“两会”报道操作手法的演进,就会发现很多变化值得总结、思忖。  相似文献   

20.
明镜高悬     
当你观看古装戏的时候,都会看到在公堂上挂着一块“明镜高悬”的匾额,你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 据汉朝刘歆《西京杂记》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里,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其中有一块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