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文化协同是其必然要求。冀域古代科技成就斐然,涌现了一大批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冀域古代科技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冀域古代科技文化特质对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冀"以早期九州之首之冀州为基础,经过强盛之冀发展到今天的河北之冀。"冀域"则是包括京津在内的京津冀区域。与"冀域"相对应,经过五千年兴衰变迁发展,融行政区划和文化形态为一体,形成了包括今日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在内的冀文化、京文化、津文化等多样化文化集合体,称之为京津冀文化圈。  相似文献   

3.
研究冀域宗教文化,是研究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剖析京津冀宗教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不仅是维持冀域宗教团结、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冀域宗教文化的梳理,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对丰富冀域文化研究,促进冀域地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冀域古代的科技成就斐然,同时,科技文化又是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大致可分为器物和精神两个层面,科技思想作为科技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一点,对它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冀域古代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科技思想主要有:一是从实际出发"实证性"的精神;二是追求"实用性、特异性"的创新理念;三是联系发展的整体思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冀文化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冀域宗教历史文化是冀文化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梳理冀域宗教文化历史,可以为研究冀域宗教特点以及现状做好铺垫,也可以从一个视角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丰富区域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冀域文化中的京津冀文化既具有历史传承的同源性,同时又具有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异质性,这使得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京津冀文化产业部门可通过建立密切的联络机制、开放的市场环境与产业链、共享信息与科技平台等,尽快尽早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法制存在两个有价值的传统:注册登记制、平衡理念。我国新闻法制建设必须直面现实、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善于从历史传统中汲取资源,开拓接续传统、超越传统的法制建设新思维。接续、超越这些传统的路径有四条:首先,从两个新闻法律的邻接性文本——新闻道德和传媒司法——中找到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启发性出口;其次,在中国新闻法制建设无本质突破的现实中发现前进的坦途,即压力型立法的路径:一是传播科技压迫新闻法制变革,二是具有"痛感"和"快感"之事逼迫新闻法制发展。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倡导的"春秋决狱",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始了我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引礼入律,礼法结合开辟了道路;"春秋决狱"也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对中国古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魏的法制建设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前承汉、魏、晋以来法律的精髓,后启隋唐以降中国封建正统法律的先河,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北魏的法制成就与孝文帝的努力密不可分。他进行了著名的法律改革。推进了北魏法制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法律制度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特征、文化底蕴及社会思想。反过来说,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治制度、农业经济、农业文化思想及儒家思想铸造了中华法制的特色,其中法制的矛盾性尤显突出。这种矛盾性有碍于法律的进步,痛失法律的先进性。中国历史上法制矛盾性表现为,其一,存在专制政治与法制主导思想的矛盾;其二,存在人治官治与法律公正精神的矛盾;其三,存在伦理价值取向与法律的发展经济功能的矛盾。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法制的矛盾性中得到启示。中国历史上法制没有获得革命性质变与飞跃,只有推翻封建制度,变革政治,法制建设才能做到法理原则正常化、科学化;治理国家与保障人民的利益是法制建设的不可偏废的宗旨;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发展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梁柏台是中央苏区立法及司法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他起草的法律法规和进行的司法实践中都体现着他的法制思想。其法制思想主要表现为:法律应为政治服务;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法律为民思想;实事求是原则。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全过程,并对以后我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制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帅 《林区教学》2008,(6):72-75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法制建设,不仅要借鉴国外法律文化中的精华,也要批判地继承国内的法律历史遗产,为当今服务。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中,儒家法律思想居于主流地位,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法治和德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法制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法制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法律文化环境,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深深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影响。在现代法制社会,抱守传统的法律文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而需要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解读传统法律文化,提取和挖掘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适应现代教育法制的因素,正视传统法律思想与现代法律观的冲突。在当前的教育法制建设中,  相似文献   

14.
史航 《衡水学院学报》2023,(2):88-91+100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中的中国法制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渊源。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中国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当代法制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出了实现国家与社会生活法律化、以法制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目标和价值指向。中国法制现代化模式是以中国本土的变动因素为基础,受国外法律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法制现代化模式。这一理论在法治依靠力量、法治道路构建经验、法治发展战略举措、法治建设基本方针等方面对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形成、发展与深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史春平 《华章》2007,(12):113-113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年来,西部大开发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法制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法制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支持和法律基础;法制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法律准则和法制保证;法制建设为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立了法,使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提高了西部人民的环保法律意识;由于法制的建设,有利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地区稳定,开创了良好的投资与开发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经历了逾百年,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中国法制建设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的法制以及法制建设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很多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而言,乃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层面仍对法制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缺陷,特别是改变传统的法律观念,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法制现代化,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祝庭显 《天中学刊》2007,22(3):31-3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开创了新中国法制建设新局面。之后,毛泽东逐渐淡化了法制的作用,新中国法制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毛泽东淡化法制作用的客观原因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及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重刑轻民的认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含义。它对中国古代法制虽然有一些正确的反映 ,但低估了中国古代民法的发展程度 ,也忽略了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这一基本事实。重刑轻民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市场经济是以法律为边界的经济,法制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法律关系日益增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文章从立法、执法、守法、法律服务四个方面阐述了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思路,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完备、成熟的法制经济。  相似文献   

20.
《大明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庄 《天中学刊》2001,16(Z1):60-65
我国有明一代比较重视法制的建设与实践,其中历经三次大规模修订的<大明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大明律>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明代以前各个朝代法典文献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还开启了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大明律>在明代实施的过程中,虽然也不断受到"朕言即法"的干扰,但这些干扰始终未能影响它的正统法典的地位.<大明律>的研究,会对我国当代的法制建设具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