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曾瑞祥 《高中生》2012,(7):11-11
1.李白好用夸张手法,却并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如《将进酒》一诗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和“烹羊宰牛且为乐,——”。2.“——,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因时令、月色而触景生情.这是因果联想。  相似文献   

2.
同其他的语言相比较.汉语的独特审美功能,在于其为一种联想丰富的声音符号系统.汉语语音极有助于“通感”艺术的施展,所谓“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语),就是声音唤起了形象的联想。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声音艺术,是听觉艺术,我们要依靠听觉感受形象和获得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同学们对这首乐曲比较陌生,当然更谈不上亲眼见过那里的风光,因此对作品很难理解。对此我采用了联想和想象等心理教学手段。我把小溪与江河的流水声录制下来,放给同学们听,让他们辨析,然后提问:“哪种声音是小溪的,哪种是江河的波涛声,你是怎样分辨出来的?”同学们回答:“因为在自然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声音。”“对,这就是联…  相似文献   

4.
“新概念”作文已深入人心,谈论“新概念”作文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何谓“新概念”作文 ?它的含义是什么 ?《萌芽》、《中国校园文学》和《中国青年报》各有各的表述。在我看来,这些表述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不妨把它们概括为:写那想的,想那新的。这八个字,就叫“新概念”作文。   先谈“写那想的”。   第一,可以不受题材限制。在“写什么”的问题上,过去有过“左”的导向和太多的“雷区”。学生能不能写由落叶而引发的一些愁思 ?能不能写自己“听到花开的声音” ?能不能写“ (对改革 )执著如怨鬼、纠缠如毒蛇” (鲁迅语 )之类的…  相似文献   

5.
“在聆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询,在探询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面对面,传递真诚的声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的这一导语常使笔者赞叹并产生联想:倘若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做到导语中所说的交流、探询、求证、解读,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本文试就此谈谈“语文交流合作学习”的随想。  相似文献   

6.
联想题是一种考查考生扩散性思维的题型。它可写面广,可考性大。历年高考作文有不少可纳入“联想题”:1990年的《“花与刺”的联想》,远推之,1962年《说不怕鬼》即《“不怕鬼”的联想》,1964年《“干菜”的联想》,1980年《画蛋的联想》,1981年《种树的联想》,1983年《挖井找水的联想》,1986年其实也是《树木·森林·气候的联想》,1989年广东作文《马车与火车赛跑的联想》等。我们可以看出,联想题就是以一物、一事、一现象(或不仅“一”)作为话题,联想社会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阐明一个道理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7.
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我们可以在阅读文章中产生某种体悟,得到某种印证,这就是联想。在阅读中进行联想的主要方法有:相似联想。《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诗人由“远远的街灯”的星星点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在这一关键节点,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去年底辽宁日报刊登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勿要随意抹黑中国”,该文当时引发社会上的轩然大波,两方声音交锋,也引发了我们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这一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中考复习,遇到了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知怎的,灵感袭来,联想颇多,不得不命笔写字了。无声是音乐的美妙“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名句。弹琵琶是表演音乐的艺术,其美自然来自声音;而“无声”系子虚乌有,不要说它胜过“有声”,其自身又何美之有?此论不无道理,但是凡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美妙是声音由旋律处理后变成的音乐,而音乐用五线谱表示其音符排列形式是高低起伏的波浪,波浪因高低起伏才为美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低谷和浪峰同为美丽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美不存在。我们再看《琵琶行》中赞美的“无声”,…  相似文献   

10.
一"又到了‘朝有所诵’的时间,我们一起来读两首小诗吧!"于是,《春天的声音》《给我一片天空》在学生们脆生生的童音中变得鲜活起来。阳光像微笑的花开满了教室,而那一张张笑脸是这晨光里最艳丽、最生动的花儿。这让我联想到了树,联想到春天里一树花开的美好。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在黑板上写下昨日读到的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11.
杨芳 《考试周刊》2010,(28):51-51
联想品牌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联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这让我们领悟到,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从美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色彩美。而色彩“是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重要组成部分”①,色彩不仅美化了大自然和我们的生活,还具有强烈的表情作用。如人们的心理联想作用产生了对色彩的冷暖感觉:由红色联想到火而感觉到温暖;由蓝色联想到海水而产生了清凉感。色彩还因此具有象征意义:如“红”常给人以喜庆、热烈的感觉;“蓝”常理解为广阔与静远。所以,要在文中描绘、运用色彩,首先要懂  相似文献   

13.
怎样联想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记忆与联想》一书中这样记述:“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而产生联想.”他的这一想法在后来形成了用以指导联想的三个基本法  相似文献   

14.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朱光潜《咬文嚼字》)我们说语言身上附着着这种联想的  相似文献   

15.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16.
亚里斯多德在《记忆与联想》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产生联想。”人们根据这一观点,产生了接近性联想、相似性联想和对比性联想这三条联想基本规律。在解...  相似文献   

17.
在教《灯》这篇散文时,我改变了“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先选取课文第三部分中的“联想”作为思维发散点。讲清什么是联想,并介绍联想的六种基本形式,点精拨窍。然后启发学生回顾以前谈到过的那些文章中运用了联想,是什么形式的联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发散思维。 1、相似联想:《包身工》:作者写包身工制度时,忽然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两者性质相似。 2、接近联想:《宋词二首·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本没有联系的景物,运用接近联想编织在一起,渲染气氛,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3、对比联想: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联想,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 4、神似联想: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  相似文献   

18.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联系到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墨纵横驰骋,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中考时借鉴课文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这些技法主要有:一、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因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动乱时靠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山西长治市要求以“桥”为话题写作,有位考生拟题《在桥一方》,从水上之桥联想到桥下之水也是“桥”——是…  相似文献   

1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吧。这首写观山的诗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用在写作文上也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吧。要求:根据公式“1+1”展开联想,并将联想内容写一段话。甲:“1+1”是一张桌子加另一张桌子,就是我和我的同桌。我和我的同桌是一对快乐冤家,我们俩会因为对方超过“三八线”而“保家卫国”,又会因一起联手完成了一份自创小报、一个飞机模型而欢呼雀跃。总之,我的快乐冤家总是“让我欢喜让我忧”。乙:“1…  相似文献   

20.
<正>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第八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倾听理性的声音”,选文是4篇古代论说文。其中第15课的篇目是《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编者为什么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课?我们在教学中要如何利用这两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倾听理性的声音”?比较,就是开启说理文理性阅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这两篇文章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方式,就是比较阅读。通过比较辨析,来真正理解何为“思虑周详”,何为“理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