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荔枝蜜     
角度之一: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文章开头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并写出事例解释对蜜蜂不喜欢的原因,这是欲扬先抑之笔。接着叙述小住从化温泉,看到了荔枝树,喝上了荔枝蜜,为蜜蜂的创造才能而惊奇,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一次变化。参观养蜂场,与老梁对话,对蜜蜂才有了真正的了解,对蜜蜂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二次变化。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与蜜蜂融为一体了,这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全文一线贯串,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引导学生看课文,找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地方(三处)。二、跳读:1、5、17、19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不喜欢——喜  相似文献   

2.
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饲养蜜蜂,积累了不少利用蜜蜂进行生物教学的有益经验,感受到蜜蜂确实是生物教学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3.
《蜜蜂引路》讲的是列宁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教学时可以设计画、比、说、读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列宁为什么能靠蜜蜂引路”这一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4.
初一《生物》下册第七章“蜜蜂”一节没有实验,鉴于蜜蜂的群体生活和完全变态的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本校有养蜂场的优点,采用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再组织学生到蜂场参观的教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做法介绍如下:教学目的(1)通过对蜜蜂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在蜂群中有三种蜂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2)通过观察蜜蜂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掌握完全变态的概念。教学重;权和难点蜂群组织和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方法步骤(1)参观蜂场时间选择:下午课外活动。(2)参观蜂场的条件:晴天,没雨。(3)…  相似文献   

5.
本课属于观察课型。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课教学应确定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互协调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挂图、插图、幻灯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可通过介绍蜜蜂和蚂蚁的群体生活习性,向学生渗透热爱集体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蜜蜂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蜜蜂  相似文献   

6.
教学《蛇与庄稼》一文时,学生阅读第二段初步懂得了如下“四者”关系:猫养多了,田鼠就不能猖獗;田鼠不猖獗,就能使蜜蜂正常传播花粉;蜜蜂能正常传播花粉,首蓿就长得好。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猫、田鼠、蜜蜂、首蓿四者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几个学生在回答时也讲清了它们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7.
蜜蜂和蝴蝶     
一天,蜜蜂和蝴蝶在花园里碰(pèng)面了。蝴蝶觉得自己很漂亮,就对蜜蜂说:“蜜蜂,你全身黄黄的,真难看!你看看我,多美呀!”正说呢,一个小孩把蝴蝶抓(zhuā)住了,蜜蜂连忙用刺(cì)蜇(zhē)了一下那个小孩的手,救下了蝴蝶。于是,蜜蜂说:“可是,美丽不一定能保护自己哟。”蝴蝶知错了,连忙说:“我再也不骄(jiāo)傲(ào)了。”蜜蜂和蝴蝶$广西南宁市园湖小学二年级三班@李彦臻  相似文献   

8.
勤劳的蜜蜂     
天气特别热,太阳把花儿晒(shài)得抬不起头。我今天到爸爸上班的地方去玩,看爸爸喂(wèi)养的蜜蜂。我刚靠近蜂箱就听见“嗡嗡”的声音,我看见许多蜜蜂来来往往十分忙碌(lù)。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把花蕊(ruǐ)里的蜜采出来,运到蜂巢(cháo)里,一趟(tàn2),二趟,三趟……蜜蜂身上的汗珠亮闪闪的,可它们不怕热,不怕累,干得很起劲。多勤劳的蜜蜂啊!我不敢靠近蜂箱,我怕会惊扰(rǎo)了蜜蜂的工作。指导教师:裴玉琪2005年10月2日晴4老师的话LAOSHIDEHUA“我不敢靠近蜂箱,我怕会惊扰了蜜蜂的工作”这句话的意境真美,将勤劳的蜜蜂与天真的…  相似文献   

9.
《蜜蜂引路》(六年制第四册)一文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 ,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文的第三节既是全文的重点 ,又是难点。应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列宁找养蜂人时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关系 ;二是列宁怎样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使之再现教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简笔画 ,以达到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一、导入课文第三节的学习 :列宁…  相似文献   

10.
<正>【任务群定位】《蜜蜂》一文讲述了法布尔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整个实验过程周密有序,充分体现出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实验中潜藏的思辨性思维。因此,我们将《蜜蜂》一课的教学纳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通过任务群设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被美所感染,被美所熏陶,进而创造美,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完美的发展,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 我在教《蜜蜂》一课时,深挖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美的教育和熏陶。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由于蜜蜂有毒腺和螫针,有时会把人刺伤,使人中毒,因而谈到蜜蜂时,同学们总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认为蜜蜂是不美的。可是一当  相似文献   

12.
蜜蜂是一种古老的昆虫,早在1亿2千5百年前,蜜蜂就生活于地球上。蜂群内部分工明确,个体之间存在着丰富有趣的信息交流语言,社会行为丰富,蜜蜂是研究社会行为学、神经生物学、行为遗传学、免疫学等良好的模式生物。作者利用多年养殖蜜蜂的经验和中学生物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结合有关资料概述了蜜蜂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一、情境教学。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到课文里去游玩,去观察思考,从而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中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的角色为主动学习的角色。二、“蜂音”教学。“蜂音”是从蜜蜂的振翅声引申而来。所谓“蜂音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插入4—6人组成的异质小群体进行学习与  相似文献   

14.
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词句训练是重点,而词句的训练又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因而讲读课文,应抓住重点段教学,落实词句训练。《蜜蜂引路》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段,介绍了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在这段教学中,要具体理解两个问题:一是列宁的住处和找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二是列宁怎样的细心观察和分析推理的。对这段的教学,教师可针对段落特点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结合起来,分以下几步进行。一、逐句理解了解列宁的思维过程这段课文内容描写的特点是:只写了列宁看到了什么和所果取的行动。中间的分析推理过程却没有写出来,  相似文献   

15.
律动     
朗诵:嗡嗡嗡,嗡嗡嗡,飞来一群小蜜蜂。采花粉,酿蜂蜜,一天到晚忙不停。小朋友唱,花朵儿笑,都夸小蜜蜂爱劳动。动作说明:幼儿排成一字队形,一、二报数。一数者单腿跪两手托腮扮花朵,二数者扮蜜蜂扇动双臂围绕“花朵”飞旋,“花朵”目视“蜜蜂”随节奏自由摆动身体。“蜜蜂”先顺时针方向飞,  相似文献   

16.
宝宝的歌     
烟烟的歌,唱得星星亮晶晶;蜜蜂的歌, 唱得花儿香喷味“ 、‘二! 宝宝的歌·, 唱得妈妈乐呵何。宝宝的歌@沈苇~~  相似文献   

17.
一、为什么养蜂人能听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完蜜回蜂房?揭密:许多昆虫在飞行时,翅膀都会持续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因此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不同,产生的声音音调就不同。蜜蜂不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产生的声音音调低一些;带花蜜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高,产生的声音音调高一些。于是,有经验的养蜂人可以根据蜜蜂飞行时“嗡嗡”声的高低,来判断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完蜜回蜂房。二、为什么驯狗员能指挥狗作各种表演?揭密:人和狗的听觉频率范围不同,这一特点就是驯狗员指挥狗的“法宝”。…  相似文献   

18.
别具创意文化园如果告诉你有一个以蜜蜂为主题对青少年进行娱乐教育的公园“小人国蜜蜂文化园”,你一定会感到很新鲜。如果把根据这一主题设计的精美模型摆放在你面前,再翻看她们的设计文案,你更会为她们精巧与科学的创意设计而叹服。让我们扫描一下这个颇具大手笔的文化园的轮廓吧。它分为五大功能区:一、城堡式的“蜜蜂王国博物馆”,向同学介绍蜜蜂的知识与养蜜史,培养大家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二、“金蜂”青少年教育实践营地是模拟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场景。小矮人的木屋作为青少年朋友的宿舍,小矮人劳动的地方则是实践场…  相似文献   

19.
①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②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一是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们每次朝光源飞的时候都是用尽了全部力量;三是它们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地方;四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他们,他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办法。③而苍蝇为什…  相似文献   

20.
【案例】 《蜜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写了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弄清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提了二十只蜜蜂来做试验。在试验中,二十只蜜蜂被带到离家两里多远的地方,有十七只飞回来了,另外三只不知去向。还有三只蜜蜂去哪里了?无人知晓。甚至就是作者本人,也无法准确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况且这个问题也无关教学痛痒。然而,学生却对另外三只蜜蜂的去向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