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莆田学院学报》2020,(1):90-94
介绍有关胡令能生平的典籍记载情况,根据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五代何光远的《鉴诫录》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相关记载,就胡令能里籍作一番考订,并钩沉有关史书、方志、诗文及今人研究成果,考得《云溪友议》所录三首诗作皆为唐代福建诗人胡令能所作,其里籍是福建"莆田",而非河南"圃田",其弃官后归隐于家乡莆田,从事"钉铰"之业。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不但出色地创造了传奇这一新文体,而且在志怪、轶事小说上也有所继承、发展和创新。以轶事小说而论,专题和以专题为主的小说集,如《本事诗》、《明皇杂录》、《玉泉子》、《云溪友议》等等,都是唐人杰出的创造。这些小说集,无论从史料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看,都给以后世极大的影响。本文就《云溪友议》一书的内容及艺术成就进行一些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白《蜀道难》的主题,自中唐以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范摅言为揭露严武镇蜀酷虐而作(《云溪友议》);宋沈括言为抨击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居官横暴而作(《梦溪笔谈》);元萧士赟言为嘲讽禄山  相似文献   

4.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极富代表眭的名篇,历来对它的主题多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范摅《云溪友议》认为是为杜甫、房瑁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瑁俱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俩早日离蜀。其二,  相似文献   

5.
《云豁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其中保存了初唐诗人王梵志和其他一些中晚唐诗人的通俗诗歌,这些通俗诗中有相当多的佛教词汇和唐代口语俗语词汇,为研究唐代词汇乃至整个词汇发展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语料。《云黔友议》中的通俗诗还表明,汉语语法在唐代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6.
《云谿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该书使用了一批新兴的常用词,保留了唐代的很多口语词汇;此书还有大量新词新义,仅《汉语大词典》引为书证的就有50条,本书在为辞书补充词条、提前书证上也可以起较大作用,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可说明此书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在柳州作《柳州戏题》诗。诗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复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诗虽为戏题,却是有感而发,感慨深远。“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用《甘棠》一典,表示自己虽无显赫的功绩政德传于后世,却在柳州栽种大批柳树,实行了一些有利州民的政策,于戏谑中透露出贬谪后不甘消沉和奋发自勉的心情。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南黔南”条云:“先柳子厚在柳州,吕衡州嘲谑之曰:柳州柳刺  相似文献   

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诗中的第一首,也是王维诸多山水诗中的佳构。诗人夜深访友,凭栏远眺,月夜静谧,一如诗人的心情。无独有偶,百年之后的宋代文学家苏轼携友赏月,有感于月夜的静美,内心澄明而作《记承天寺夜游》,与王维的《鸟鸣涧》可谓同表心迹,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9.
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艳阳词》:“安人[仁]元相国应制科之选,历天禄畿尉,则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詠,饶词辩,常悄悒于怀抱也。及为监察,求使剑门,以御史推鞫,难得见焉。及就除拾遗,府公严司空绶知微之之欲,每遣薛氏往焉。临途诀别,不敢挈行。洎登翰林,以诗寄曰:‘锦江滑腻峨眉秀,化出文君及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箇箇君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这一记载,恐不真实。  相似文献   

10.
初唐白话诗人王梵志,其人与诗在唐、宋人记载中虽屡有所见,但因其作品久佚,无专集行世,清人辑《全唐诗》亦未收录他的诗,因而很少为世人所知。直至清末敦煌藏书被发现,王梵志的诗才引起国内外学人的注意,并逐渐开始了整理、研究的工作。目前,从二十余种敦煌写本和唐、宋人记载中所搜集到的王梵志诗,约近三百三十首,这个数目,基本上与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序》中所说“制诗三百余首”相近。关于王梵志的生平,现存资料极少,仅见于唐人冯翊的《桂苑丛谈》和宋初修辑的《太平广记》之中,晚唐范摅的《云溪友议·蜀僧喻》里,也有类似的简略记载。《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两书所记的内容大体一致,文字则稍有出入。兹摘录较早出的《桂花丛谈》全文于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