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其对后世伦理学的贡献在于,既坚持道德的理性本质,又不是诉诸构建理性,而是主张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他认为,伦理德性帮助人们找到“合理原则”,使其行为合乎中道;理智德性使人触及普遍的本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完满德性。两种德性相辅相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教化理性”,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认为在道德上,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的内涵、德性的本质、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形成、德性的培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奠定了西方伦理学德性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中道不仅指事物的中间性存在状态,更指人之情感与实践的中间性原则。它不但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亚氏的中道思想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审美观。作为伦理德性的成就与表征,中道构成人之伦理德性的核心原则,也集中体现出亚氏伦理学的经验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细分工,冲击了古典社会手工作坊似的工作模式,也使得行当这种职业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从而使职业伦理日益从一种对劳动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的感召弱化为对劳动者个人的道德约束。从古典时代到现代社会,德性从公共领域走向私人领域,反映着古典德性的衰落,而今天所谓的职业伦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德性衰落在劳动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德性伦理走向自然,遭受了最具"环境伦理特色"的责难:它持有或导致危险的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术语意味着极为不同的观念和主张。以德性伦理的路径探讨和应对环境问题,蕴含着一种合理而且必要的人类中心主义,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切,而且能够引导人们超越不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主体德性是市场伦理的核心要素,德性是一种力量,她表征着心灵和生活世界的条理和秩序,其内涵既包括处于主体深层的价值观和所表现的伦理精神,也包括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优良美德。在市场活动的领域,生产和交易活动的秩序要求主体确立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树立创业、理性的伦理精神,恪守诚信、责任和良心等伦理品质。  相似文献   

9.
教师德性伦理是教师主体对教师的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方式以及对教育伦理精神自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教师德性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伦理关系、教师伦理责任、教师道德人格和教师道德义务,具有内在性、自律性、超越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5,(5):34-40
关怀伦理以知识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以关切为核心,以责任为准绳,体现为一种广泛的"爱"。这种"爱"关照个体、家庭、国家,表现为修身之德、齐家之德和治国之德,而"修身、齐家、治国"正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核。离开了关怀伦理,难以养成伦理的德性,"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关怀路径,"平天下"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政治理想和终极德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有效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刘芳红 《华章》2007,(12):47-47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一种目的论.德性也是一种善,不过这种善是手段善.德性是一种使事物状态好并且使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值得称赞的品质.适度是德性的目的和特征.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德性还是衡量快乐是不是善的尺度.德性还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德性论,也在倡导着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德性伦理是一种关注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立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德性伦理要求校长成为德性领导,校长德性领导应注重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世界"中展开其领导行为;要慎用权力、以德服人,重视道德领导的价值;应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并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  相似文献   

14.
"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德性指一事物在完善性方面的优秀,德性对职业成功具有前提、导向、动力、协调作用;职业成功对德性也有好学、守信、互利等要求。  相似文献   

15.
要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有效性,使我国高校德育迈向新的台阶,必须要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视角来更好的体认我国的高校德育。随着德性伦理在西方的复兴和中西方德性伦理传统相互学习趋势的增强,重视人内在品性和目的性的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日益凸显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和意义。我国的高校德育也是世界高校德育的一部分,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去吸收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中的精华来更好的完善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有各自的功能和局限,它们在大学德育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独强调任何一个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只有让两者相互契合才能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本文论述了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在大学德育中契合的应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德性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的逻各斯称为明智。明智不仅是实现行动目标的手段,而且间接地影响着行动目标的抉择。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感情和实践一样在人们获得德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实践和感情都是存在着过度、适度和不及的连续体。过度和不及都是应当回避的恶,适度是应当追求的德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德性伦理过程的发展中,麦金太尔、威廉斯等人认为,自近代以来,德性的失落与现代道德哲学中过度扩张理性以构建所谓的规则密切相关。他们就此批判康德的理性和绝对命令,力主伦理反理论的思想,开创了反理论的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9.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髓,也是领会亚里士多德分配公正思想的一个独特维度。对德性生活的共同追求和德性标准的一致认同,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伦理参照系。分配公正以公物为分配对象,以应得问题为核心要义,在解决应得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得其所应得的价值诉求,而这一分配公正理想的实现,又必须以德性作为应得的衡量标准,通过几何比例原则将分配公正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寻求其“必然之理”时,往往指向人性.并将人性归结为道德之性,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德性主义精神.在这种德性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衍生出一整套传统伦理的观念和准则;其中,最高观念和准则是传统的人生理想和生命目的.德性主义精神,一方面在注重人生的精神追求,强调人生的道德价值,倡导道德自律性等问题上,有其值得大力弘扬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造成了道德至上主义,抽象人性论等重大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