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张注洪教授的《中国现代史论稿》.全书约40万字,分为学科总论、专题探讨、学术述评、史籍研究、著述评析五大部分,所选文章都与中国现代史及其分支学科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和文献信息价值.通观全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色:一、关注中国现代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进程和学科建设情况,体现了作者规范学科发展的努力.该书的“学科总论”和“学术述评”部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该书全面阐述了国内学术界有关中国现代史、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进程和现状,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注意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2.
审美之维——1928-2008年《蚀》的接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来<蚀>的接受分为三个时期:生成期(1928-1941)、转向期(1951-1963)和深化期(1979-2008).生成期<蚀>接受的成就在于文本的时代性与人物的心理刻画为众多接受者所公认,成为<蚀>的既定视野.转向期<蚀>的接受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展开,主流话语导引与文学史视野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但<蚀>的接受不仅没有多少推进,反而有所后退.深化期<蚀>的接受在"时代女性"形象以及政治隐喻与艺术表达的定向及具体化上取得突破,形成既定视野,但一些有待实现的接受视野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本土意识、语境意识与实践意识的研究旨趣和现代性的研究角度对杜卫的《审美功利主义———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研究》一书进行了解读,论析了独特中国现代性景观下审美功利主义作为中国美学、美育的现代传统之维的合法性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剑萍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中国教育现代化诸矛盾范畴研究:》一书已于2005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经过5年多积学渐思取得的学术成果,是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教育问题的一部力作,尤其是在研究范式方面多有创获。  相似文献   

5.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后,经历了异常曲折的接受过程。尽管它后来被奉为经典和同类文学作品的开山之作,但对它的解读和阐释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研究视角不断丰富和更新。文章对《弗兰肯斯坦》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勾勒出研究的清晰轮廓,并对该作品的研究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杨朝瑜 《文教资料》2006,(23):32-33
德国诗人席勒第一次提出较为系统的审美教育理念,希望藉由审美的途径达到救世的目的,但最终得出理想的审美国家实际上只存在于个别卓越出众的人当中的结论。其实审美教育是一种辅助建立完善人格、趋向建立理想社会的手段而非最终达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16年前,青春年少的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朋友处偶遇霍达老师的《穆斯林的葬礼》,便借来读,熬了两个通宵,终于看完,才发现眼中全是泪水。从没有一本书,使我如此痛苦过。看到最美丽的少女只留下一缕香魂,最纯洁的爱情只留下思念,最完美的理想只留下遗憾,悲痛不断地折磨着我。  相似文献   

8.
我想,诗化小说和以前常说的浪漫抒情小说还不太一样。它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优美的文辞、丰厚的抒情、浪漫的故事,而在于其文本的构建是出于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将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置于某种意境、氛围之下,并形成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正>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在日本中小学久负盛名,是散文经典中的经典。我接触过的日本教师朋友,他们能从头背诵到尾,令我油然而生景仰之情。当下,中国教育界不断增进国际教育理解,广泛开展国际教学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从而使他们懂得尊重国际文化差异性,为参与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10.
《归去来兮辞》的章法委实难解,自宋代起文人的研讨便在质疑与剖解中渐进发展。朱熹和郎瑛从辞赋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王若虚和金圣叹立足于文本内容作出了阐释,在此基础上,清代余诚《古文释义》给出了更为合理的章法分析,其三段五层论较今天通行的一序四段式更加合理,可能清楚地表现全文未归定计——想象归途——虚写园乐——虚写田乐——重申归意的行文思路,更利于读者阅读欣赏。  相似文献   

11.
《家》在不同时代都能吸引读者进行多角度的阐发,说明《家》是一部具有巨大的“召唤结构”、蕴涵挖掘不尽的丰富意蕴的经典作品。它的意义结构不是限定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具有极大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引入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概念并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出乔叶《认罪书》"平庸之恶"概念外的人性之恶,揭示在文革中犯下错误却不认罪的一行人对自己行为解释的诡辩性。对"文革中的人性之恶和暴行、罪恶是否具有复制性"这一问题提出见解,指出小说中忏悔的浅层表达问题,最后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金金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分析指出人物在人性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撰<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史论价值极高的著作,堪称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奇葩.无论史论方法,还是史学思想,王夫之<读通鉴论>都别具慧眼.王氏运用辩证发展眼光,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进化观,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兴亡之论,统贯全局,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探讨朝代兴亡之理,是其超越前人之处.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李咏兰 《文教资料》2013,(11):60-62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研究逐步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部自己的专史。2010年8月,白云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的出版,弥补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尚无专史的缺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实施音乐审美教育是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质与文化素养,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音乐审美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提升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高云光先生的长篇小说《旮旯拐角》(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对我来说是一次惊奇而新鲜的体验之旅。诸如独特的生活,恰当的叙述角度,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而丰满的人物,精致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这些被通常认为是好小说条件的要素,都有可称道之处。这是一位学者型作者精心创作的一部优秀之作。文字语言是构成小说文本的基础材料,是其审美品质的重要标志,是作家文学能力的主要体现。甫一进  相似文献   

17.
《生死疲劳》才华喷涌。猛一看去,很骇人:语言更淋漓,气势更恢宏,想像力也更强大,对历史宏观的把握似乎也很高妙。莫言在这部小说中一路狂奔,把他既有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如果我们单从语言、历史、想象力等方面来解读这部小说,都不能切中肯綮,必须将之放置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8.
经济伦理学是当前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又是一门相对独立又互相交叉的学科,其体现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并为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基础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一、何丹娃艺术形象审美何丹娃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最高统一与契合。作家很动情地写出了何丹娃超凡脱俗的美丽:小说主人公何丹娃生于春风十里的绿杨城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的明山秀水赋予她生命的灵犀,广陵古都的悠久文化赋予她书卷的气...  相似文献   

20.
《唐代接受史论稿》分类萃集了沈文凡先生的学术论文26篇。分为思想艺术篇(影响传承研究)、实证缉考篇(效拟模仿研究)、域外亚洲篇(日韩越汉诗接受研究)三个部分。《论稿》具有引用材料的广泛性、理论上的创新性、观点的新颖性、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性等特点,对于唐诗接受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