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以《诗品》向沈约求誉而遭拒绝 ,其原因是沈约已年愈古稀 ,体弱多病 ,又与梁武帝萧衍矛盾激化 ,处在抑郁心态 ,已无力无心读《诗品》。钟嵘修订《诗品》对沈约的评价公允 ,并非排抑。  相似文献   

2.
钟嵘《诗品》注释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诗品》某些语源出处等比诸家注本提供了更早的资料,并对一些词语和批评概念的内涵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从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史的宏观视角对钟嵘《诗品》作了新的探索,全面考察、阐释和评价了《诗品》在文学批评意识、文学批评标准、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语体诸方面的深刻内涵、独特建树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当时的文坛巨匠沈约有关.史传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为报"宿憾",钟嵘撰写<诗品>品五言诗,把沈约放在"中品".文章解析这段公案,论述钟嵘与沈约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公巨卿与位末名卑、长期沉沦下僚者的关系,一个文坛领袖与一个文学评论家的关系,更是两个理论巨人的关系.通过对钟嵘与沈约关系的研究,可以清理中国文学史和批评史发展到齐梁这一历史阶段中出现的观念变化和渗透在观念变化中的个人因素;可以发现感情中的理性和理性中的感情、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是如何胶着纠缠在一起,并且共同推动文学和文学批评发展前进的.  相似文献   

5.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钟嵘的《诗品》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性”,“情性”是其评判诗人诗作的标准之一。自然外物对情感的触发、社会生活对心灵的感荡、穷情写物、以情评诗、真情真美论诗都是其情性观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南朝梁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专就五言诗立论。《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包含“吟咏性情”说、物感说、“即目直寻”与“自然英旨”说、“诗有三义”说、“滋味”说等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8.
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简评钟嵘《诗品》的滋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论”体现了他的诗歌审美理想,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青年时期,人类的思想刚刚开始觉醒,没有成熟的环境和思想可以认识理解陶渊明的智慧,陶渊明不被接受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有像钟嵘这样的伯乐能够发现陶渊明,也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加之受到整个时代思潮的影响,因此《诗品》中将陶渊明置之于中品符合钟嵘本意,这也是文化大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逐句解析钟嵘《诗品》卷中"宋征士陶潜"条,揭示了钟嵘对陶渊明五言诗特点和价值的理解。笔者基于陶诗的本来创作实绩,并结合其他评论家评价,客观辨证地看待钟嵘《诗品》中对陶渊明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他所品评的同品诗人之间的次序是“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但他在具体评价诗人诗歌的创作成就时往往流露了对于他们之间优劣关系的看法,这就是《诗品》的品内之品。细致地辨析清楚同品诗人的优劣关系,既可以了解《诗品》的品内之品,也有助于加深对钟嵘诗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钟嵘的《诗品》树立了设“品第”、“显优劣”的批评意识,综合采用了“溯流别”的历史比较方法、以人品看诗品的历史传记方法、用形象说诗的品喻方法、摘句为评等多种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15.
"兴"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在钟嵘《诗品序》中的意义内涵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建立在物感说上的"兴"范畴在吟咏题材方面由自然扩大到社会人事;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强调不能因为用事或声律而伤诗之真美;同时,玄学领域中的"言意之辨"对钟嵘启发很大,他明确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并提出"滋味"概念,对中国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钟嵘在《诗品》中将魏文帝曹丕的诗置于中品,对此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以曹丕的诗歌为出发点,结合钟嵘《诗品》所体现的审美理想、评判标准,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并且得出结论:钟嵘将曹丕置于中品是缺乏足够理据的.  相似文献   

17.
文体主要是由体制、体势和体貌三个部分构成。《诗品》出现的31处"体"字,最主要的含义指风格,也就是体貌。因此,钟嵘《诗品》对"体"的考察主要是从风格的层面。对《诗品》这种批评文体的特色的研究,应当从体制、体势和体貌着手分析。这种分析对进一步理解《诗品》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按诗人世代先后排列名次 ,是其正例 ;不按世代先后排列名次 ,是其变例。三品的许多变例与钟嵘判别诗人优劣高低有关 ,由这些变例可以窥见钟嵘对诗人真实的评价。有一种意见认为 ,中下品的变例只是出于《诗品》品评“结构”上的需要 ,与诗人的优劣完全无关。本文不同意如此绝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对谢惠连作了比较详细的评论,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其评语进行疏证与述评:一是关于谢惠连"才思富捷"的具体表现;二是对《秋怀诗》《捣衣诗》的艺术把握;三是"风人第一"评价的合理性;四是谢惠连评语与钟嵘审美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钟嵘在建立中国诗美学进而建立中国纯美学方面有开拓之功。他建构了以“味”的审美感觉为中心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论。他所说的五言之有“滋味”、所描述的“诗之至”境是“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所贬斥的玄言诗是“淡乎寡味”。他的“味”论与诗体进化形式相关,与诗的形象感相关,更与诗的深层涵蕴相关。他对实现“滋味”至境的途径和手段有完整的描述,对兴、比、赋作出了具有美学色彩的阐释。他对“风力”与“丹彩”并重的诗美型态的重视,对“词采华茂”的欣赏,对“质木无文”的不满,对诗美与对象世界“直寻”关系的确定及其自然性美学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美学上的最高水平,并在总体美学思想和精神方面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