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2.
一 一踏上金门岛,我就提出想看“八三一”,接待我们的许先生面露难色,称“八三一”早已关张大吉,看不到了口我说不会吧,两天前我在台北的电视新闻中刚刚看到报道,金门“八三一”整修一新,重新对外接纳观光。许先生连连摇头,王顾左右而言他。他的摇头不知是认为电视新闻有误,还是再次拒绝我的观光要求。  相似文献   

3.
有些通讯员为了多刊登稿件,只顾拼命向报刊多发稿,不注意稿件质量,说什么:“用不用往上送。稿子一多,碰巧就会被选上一篇。”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够妥当。这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几年前,我初学写稿时,也是想以多取胜。碰到件好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就往报社投寄。心里想:我的这种发稿积极性,也会感动“上帝”的。有  相似文献   

4.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5.
看到程天敏同志与我和其他同志商榷的文章《再谈“客观报道手法”与“客观性思想”》 ,我又重新翻阅了这场讨论的全部文章。参加的讨论多了 ,就会知道 ,引起讨论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确实在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种则并不存在多大的分歧 ,更多的原因在于对讨论的话题或使用的主要概念 ,理解上发生歧义 ,或各自涉及的范畴发生错位。我想 ,这次我们发生争论 ,可能主要属于第二种 ,另外在某些地方可能有些不大的分歧。我想 ,任何讨论最好还是首先求同 ,然后再存异 ,各自说明观点 ,这样容易把问题摆得清楚些。一、追求真实是客观报道的必要前…  相似文献   

6.
爬格族饱尝了惨淡经营的酸甜苦辣,恐怕是无捷径或诀窍可言的,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笔者就观察到某些笔杆子投稿里的“诀窍”。如笔者认识一位小有名气的写家,常有“豆腐块”见报,而那“大作”底下的署名往往不少于4个。有时我就想,区区数百字的报道,其实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何须数人搦笔。可后来发现这“集体创作”中的最后署名者,均是宣传部门的职业写家。由于  相似文献   

7.
每年“两会”报道已成为新闻界特别是中央各新闻单位的“传统项目”,怎样报道,大家好像都已形成套路,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要想创新确非易事。 创新是报纸的生命,但怎样创新呢?会前,我们把各大报纸以往的“两会”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们郑重地向广大同行推荐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高艾苏写的这篇文章。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好作风 ,多写好作品 ,就应该像高艾苏同志那样 ,努力实践“至人所未至 ,想人所未想” ,追求“不一样” ,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业务境界。虽然高艾苏同志是军事记者 ,但是他在17年的记者生涯中悟出的道理却有着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榷 《新闻记者》2001,(8):48-49
近年有关考古新闻的炒作 ,我一直有几句话想说 ,这次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的报道 ,使我有机会能将陋见呈献诸位。抚仙湖的考古 ,事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事后又未免使人有些失望。这样的事并非没有先例 ,如去年炒得甚嚣尘上的浙江“彭公大墓”便是。对于这种现象 ,许多人常常归咎于媒体的过分热情 ,从大体上说这是不错的。“抚仙湖”和“彭公大墓”的考察 ,事先就有许多媒体参与其间 ,各种猜测之说活龙活现 ;考察的时候媒体更是趋之若鹜 ,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然而倘若我们反过来想想 ,似也无可厚非。关注社会各界的动态本是传媒的天职 ,极…  相似文献   

10.
在作正式话题发言之前,我先谈一下农村频道编播人员的敬业精神。今天(8月25日)早晨六点半,我在街头某报摊作为第一读者刚刚看到《河北青年报》、《燕赵晚报》有关今年“国庆大阅兵”的新闻报道。但报道并未说明大阅兵的具体内容,而想知未知“今年大阅兵有何亮点”就成了不解之谜。然而中午十二点到十二点四十,我收听农村频道《“三农”今日谈》节目时,在“百姓话题”板块中,听到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十大看点”的介绍,而且是由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崔向华大校接受专访时谈到的。今年国庆大阅兵,不仅中国人民关注,而且全世界人民都在瞩目。  相似文献   

11.
庄电一 《今传媒》2010,(8):145-145
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先后被评为“宁夏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一家报社要我写几句“获奖感言”。写点什么呢?我没有过多思考,就想从“草根记者”的称呼写起。  相似文献   

12.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13.
尊敬的编辑先生: 您好!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在央视10套看到“讲述”节目后,就被“讲述”的故事牵动了心。“讲述”的故事好看、好听,那些故事既有传奇色彩,又像是身边发生的事,而且故事的结构摆布、思想的提炼、内在的张力等等方面,既给人新闻写作思路的启迪,又让人从中感悟到人生中某些道理。遗憾的是:我对整个“讲述”栏目几乎一无所知,我很想了解“讲述”栏目从开播到今天的整个历程,我想“讲述”的历程一定充满故事。您能帮忙把他们的故事展示给我们及与我有着同样心理的读者吗?谨候!东楚晚报 孔晓红 2002年7月20日。  相似文献   

14.
曲善邦 《新闻实践》2001,(10):38-39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就想说一句:“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相似文献   

15.
“性沼泽”里跋涉的少男少女我是“性家教”。是一位免费的网络“性家教”!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关注青少年性健康状况的志愿者,或者叫义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身边的一些事情和媒体上的一些消息所触动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未成年人性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早恋”早已不是什么怪现象,而“少女妈妈”学生卖淫”少女卖处”学生人流大增”中学生暑假堕胎”禽兽老师”等等等等,类似的报道我们也已经看得太多太多。看到这些,我不仅在想:如今的孩子都怎么了?真的有报纸上宣扬得这么严重吗?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自从我做了网上“性家教”以后,…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明日黄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被人们忘却。此话也对,也不对。对大多数新闻说来是如此。但有不少新闻报道,过了多少年,人们也会感受到其影响,其价值。我想,光明日报1995年的“每月聚焦”专栏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人问我:“1995年光明日报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月聚焦”。我想许多读者也会有同感。也许过了多少年,人们看到部长们办公桌后的五星红旗都会想到,那是光明日报1995年1月的“每月聚焦”报道的结果。 “每月聚焦”为何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正如上海中纺机公司一位读者所说,是因为它紧扣读者的心,推出的话题是社会方方面面的热点,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关  相似文献   

17.
老旗:我想,现在的报道更注重实用性和借鉴意义。以前的农村报道大多节奏慢,通讯长篇大论,像写小说,至少是散文,那时候还提倡通讯散文化。当时“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读者有的是时间看,现在不行了,你的题目和开头拿不住人,人家就不读了。所以现在很少有写小人物的大通  相似文献   

18.
据《陕西日报》8月29日报道,陕西省4位市委书记不约而同要求,五种 新闻不报道。这就是:“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会上研讨的。面上汇报的,干扰中心的新闻不报道。”为什么不报道呢?榆林市委书记马铁山说:“地方领导的天职是为人民干事,所以我们做事,不是新闻。如果我们不干事,那才是新闻。”这几句话,道出了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值得搞新闻宣传的同志们深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正想的事没有事实,干的事没有结果,事干成了是好是坏让人民评说。人民说好就报道,人民说坏就批评,就追查,这样的新闻受…  相似文献   

19.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化在中国社会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浓重的话题色彩,就是说,很多社会关注的问题经常都是先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有了微博以后.这个特点就更明显了.过去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是先有报道,然后再有话题,通过报道形成话题.如今似乎颠倒过来了,经常是先有话题,然后有报道.这可能说明了一种新闻报道的新情况,就是报道源多了,不像以往只有传统媒体才有报道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