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2.
胡超 《山东教育科研》2010,(3):50-51,62
英国有着雄厚的资本和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是其科技创新的主体。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加大高校科技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相互结合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英国政府积极促进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面临着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技术转化利用率低、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文化不足等问题。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要坚持精英教育的原则,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基础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文化,带动国家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转移,提升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拜杜法案》等一系列激励性法律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技术转移最终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产业政策。美国大学技术转移鼓励大学为中小企业创新做出贡献。大学技术转移提高了中小企业基础研究水平、产品创新能力、企业对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可获得性、企业科技人才的培训质量、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的比率、现有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以及中小企业研发筹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大别山实验区发展的动力,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模式.发现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投入、产学研合作运行模式和促成产学研合作的推力,制约着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体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898-898
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子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它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德国创新体系中的三大主体,三者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均获得广泛认可。德国通过给予大学唯一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实施"卓越计划"并建立"研究型校园",不断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三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德国的经验对我国有以下启示:改革学位授予政策;成立高校与独立研究机构合作的实体研究机构;出台推进高校与独立研究机构长期稳定合作的专项支持经费;以高校为主体开展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地开展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8.
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合作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的一个明确政策。在日本大学-产业合作的发展过程中,采取委托研究、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员、捐赠讲座、成立共同研究中心等形式。大学与产业的合作不仅仅包含了技术从大学向产业的转移,还要求在产业层面上展开重要的开发活动。日本大学-产业合作实践经验对我国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政策的角度看,应抓好三个环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大学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和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际创新表现,以三螺旋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为基石,有针对性地提出对于提升中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能力的思考:必须更加重视研究型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加大对研究型大学应用科研领域的资源投入力度,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性保障;研究型大学应利用区域创新的向心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引领区域创新集群的建设与发展;要打破长期以来存在于研究型大学科研系统内部的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提升研究型大学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推动体制内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教融合对于提升一国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定位与侧重点可知,高校与科研机构存在竞争,但也可以在竞争中合作,最大化配置有限的科教资源,发挥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大学与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教融合是新形势下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成果、孕育创新发展思想、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美国大学在技术转移方面的贡献密不可分。美国大学年专利申请量虽然只占4%,但专利许可费收入却占12%,收益超过10亿美元。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客观上为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其有效运转的关键不仅依赖于美国较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大学所形成的一套与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相互衔接,与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相互匹配的技术转移机制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这些创新行为主体之间需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才能更好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确保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能量的最大释放。目前,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是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完善国内外科技资源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每一次技术转移的过程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合作成功的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次发达地区,大学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的行为主体和技术转移的行为主体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主体。要促进大学发挥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必须切实确立大学在经济次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为大学发挥经济次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夯实基础;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经济次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大学自主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创新改革是大学创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课题,大学教学创新必然要触及一些具有本质意义的核心问题。大学教学需要规范,但更需要自由;对于大学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来说,自由的意义远大于规范的意义。必须提高无形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确立无形教育的主导地位。大学课程不一定都要讲明白,有时候讲不明白、不讲明白更符合大学教学的规律,更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中以组织间学习为中介因素的背景下知识转移与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框架,并以珠三角地区80家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知识转移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受到组织间学习的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应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注重组织间学习的良好引导.加强组织成员的学习意图.提高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通过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和指导,实现行业内优质资源整合;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实现全过程参与教学改革等实践途径,全面推进了“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实现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刘平 《中国轻工教育》2016,(4):13-15,19
提升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回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的应有举措。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维度。但从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实践能力的现状看,尚存在实践动机不强,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实践教学能力不高,及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等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亳州市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中药材产业链发达,“中华药都”的美称享誉海内外.近年来,亳州市在加快经济转型中,提出了向现代中药产业基地迈进、打造养生亳州等战略,走上快速的发展轨道.对药业产业发展来说,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均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寻找切入点.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使得三方各取他方的优势补充自己的短处.大力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融入企业。帮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增强科研机构自身实力,加速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技术转移机制等方面,研究怎样提升亳州市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为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行业划转院校强化办学特色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西安科技大学把推动协同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作为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契机,在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