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岭走廊是把中原的文化与岭南的文化连接起来的重要节点,是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的纽带,作为一条多民族走廊,南岭民族以汉-客家、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为主体。瑶族在与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中,创造了既有“民族性”又有“普遍性”的传统音乐艺术。运用跨学科方法深入探讨瑶族传统音乐艺术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可为树立正确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艺术史例证。  相似文献   

2.
南岭走廊民族文化有丰富的和谐文化底蕴。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国和谐文化内涵,加强中国和谐文化建设,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3.
南岭走廊曾经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这是一条以汉—客家、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走廊,当前脱贫村寨和脱贫群体发展脆弱性突出,内生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分析其原因,既与乡村传统社会性因素沿袭有关又与乡村结构性改变相连。针对南岭走廊民族脱贫区域发展脆弱性特点,基于乡村韧性治理理论,南岭走廊脱贫村寨内生发展动力可通过制度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主体韧性、文化韧性、体系韧性等多维度韧性治理进行提升,以增强村寨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防范返贫风险,实现内生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老龄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性的康养文化能够为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南岭走廊地区具有绝佳的康养资源禀赋,其康养文化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保护并发展康养文化有利于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既契合了"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也切合了中国人养生、养老的现实需求.南岭走...  相似文献   

5.
南岭走廊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着大量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把握其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整体性、传承性、延续性、活态性、创新性、脆弱性、濒危性特征,是对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南岭民族走廊中段的贺州市是一个多民族与多族群聚居区,不同民族与族群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认识上、政策上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属性等因素的作用,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观念与政策有了较大改善,对南岭民族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有了相当的改观,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也有了某些探索,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性特点的传习工作却未能受到广泛重视。传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式,其模式至少有校园主导型与资源地主导型两种,且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壮侗语族各民族,是由百越民族群体为主体经过分化、融合形成发展而来的。促成这种变化的内部条件是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便形成许多相对独立发展的群体;外部条件是唐宋以后对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促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各部向地缘关系转化从而形成了今天壮侗语族各民族。从时间上看则始于唐宋到明清时期全部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语言人类学为视角,运用壮侗语族语言材料,诠释壮侗语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基本特征.由此感受到壮侗语民族文化对其语言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语言人类学视角对于民族文化研究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桂东北越城岭地区作为南岭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前和先秦时期已表现出文化交汇地带和文化传播通道的特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由此传入岭南,彻底改变了岭南地区狩猎采集的经济面貌.先秦时期,这里一直是西瓯等政体与中原王朝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带,在考古学上留下了大量遗迹.事实证明,桂东北地区的民族走廊作用并不仅仅局限在秦汉以后,在此之前这条走廊已经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三大民族走廊有关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民族走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交通研究、民族走廊各民族交往与融合研究、民族走廊经济开发研究、民族走廊民族文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包括湘南、赣南、粤北、桂北等地区在内的南岭山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古老而独特,是我国古村落保存类型最多、数量最丰富、且地域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古村落以及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已引起了史学、地学、美学、建筑学、旅游学、人类学等领域学者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南岭山区古村落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剩余索取权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剩余索取权分配、利益相关者与旅游经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只有合理进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才能让利益相关者满意,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获取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研究结论将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新疆作为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新疆要想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为自治区的小康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聚居在南岭地区的瑶族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同母同源,大自然是与人类平等的有灵性的生命形式,因而崇拜和保护自然。在他们独特的"游耕"生计方式中,用山规禁约和"轮耕、调耕"等方式进行"种树还山",以保青山永续利用。依山傍水而建的瑶族民居和古木参天的村寨周边环境,是瑶族人民生态智慧和环境伦理思想的生动体现。传承和弘扬瑶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建设"南岭生态功能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岭方言群岛":方言学的新大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区交界区域的方言,即"湘南土话"、"粤北土话"和"广西平话",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这种处在南岭山脉中的"土话"、"平话",尤如一座"南岭方言群岛",是方言学的新大陆.揭示这些方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智慧既体现在圣人之言和经典文献之中,也深涵在中国各民族生命实践的整个过程。千百年来,南岭瑶族在特定的区域生态环境中获取滋养民族生命的自然资源,奉行以"两头扯"为核心的可协商式的婚姻居住与家庭血脉继承制度,传承着自成一体的精神信仰模式。这些文化智慧让瑶族人得以安所遂生,精神安详,心灵幸福,并且对于重新认识瑶族文化的文明史价值,推进瑶族文化保护和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长柄双花木南岭群落植物区系与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样方法对南岭地区长柄双花木4个种群进行了实地调查,对30个样方中长柄双花木群落的植物区系及其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南岭群落植物区系以亚热带分布的科属为主,并具有较典型的亚热带区系特点,有维管植物56科83属100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0属1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46科71属87种.资源分析结果表明有药用植物71种,用材植物19种,观赏植物18种,油脂植物17种,野果植物11种,芳香植物9种,淀粉植物6种,饲用植物4种,蜜源植物5种,纤维植物4种,有毒植物4种,蔬菜植物3种,说明长柄双花木南岭群落中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8.
设立甘青川藏族经济开发区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藏区的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从甘青川藏区发展对整个藏区发展的影响来看,藏区的开发应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藏族经济核心地区,建立内地与藏区经济有效交流传承的平台。具体而言,应对区位与资源条件优越、藏汉交流便捷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合作市优先开发,通过实施合适藏民族地区特点的优惠政策,使合作市尽快成长为甘青川藏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它御接内地、辐射藏区的特殊地缘化优势,带动甘青川藏区的发展,为省际边缘民族地区的开发和整个藏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