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开放大学作为新出现的一种教育组织模式,其文化符合组织文化的涵义、特征和功能表现。开放大学文化是对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开放大学文化建设中,文化认同在于制度、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等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校庆是大学回顾历史、反思办学成就、展望未来的基点,充溢着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功利主义和绩效管理思想在大学中的渗透和影响,大学校庆日益凸显功利性和物质性的特征而远离大学本质精神,最终成为影响大学教育教学的异象。这其实是大学批判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式微。无论是作为一种仪式、一个文化互动系统或者一种办学行为,校庆都是大学彰显与培养批判精神的独特契机,应通过校庆的文化管理培养与增强大学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3.
校庆是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大学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契机。校庆仪式建构起相互关联、持续绵延、高潮迭起的文化场,渗透辐射到场中的每个个体身上,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分析大学校庆仪式的文化内涵、结构要素和过程推进,有助于了解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如何通过校园仪式为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格构建提供导向和规范的渠道。同时,优化和创新校庆仪式活动,有助于提升校园仪式的文化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大学课堂教学仪式是对特定社会、文化环境选择性映照,大学师生通过这种具有情境性、系统性、象征性、短暂性与微观性等特征的行为方式进行师生、生生群体间的交流与认同,完成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规范和对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文化记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每个社会和时代都借助文化记忆的凝聚力维系身份认同。学校仪式是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在存储文化传统、强化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引导正确的文化行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现实情景中,学校仪式出现外表形式化、内容空泛化、价值导向媚俗化等问题,表明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彰显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价值,遵循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逻辑,并对学校仪式进行动态重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张晓鹏  程琳 《上海教育》2011,(17):50-52
树有年轮,人要祝寿,大学是人所创造的社会机构之最长寿者,因而其创立的日子也特别值得庆祝。校庆标志着大学的成长,是大学文化的盛宴,彰显出校方的办学理念,无论中外皆如此。以校庆为契机反思促成超越校庆因为自身活动所具有的总结性、反思性和建设性等特点,完全可以成为学校对自身的文化进行一次全盘梳理、意义建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有媒体这样定义校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是在指定时间组织在校师生、社会知名校友及有关人士参加的庆祝活动,常选择建校周年纪念日。其实,关于校庆尤其是校庆和校庆文化的功能,远不是一种特殊教育活动所能概括的,看待校庆及校庆  相似文献   

8.
有媒体这样定义校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是在指定时间组织在校师生、社会知名校友及有关人士参加的庆祝活动,常选择建校周年纪念日。"其实,关于校庆尤其是校庆和校庆文化的功能,远不是"一种特殊教育活动"所能概括的,看待校庆及校庆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庆作为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是大学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但由于观念、制度及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大学校庆在价值取向、行为动机、活动内容、社会风气等方面存在着异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的社会形象、功能发挥以及科学发展,对大学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好校庆异化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大学校庆异化现象的治理路径:厘清举办理念,回归校庆本真;加强顶层设计,丰富校庆内容;健全运行机制,强化校庆监督;优化权力配置,激发主体活力等,以彰显大学校庆的正能量,促进大学校庆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庆活动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办学的日益开放与社会化,高校校庆活动越来越具有教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尤其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功能,蕴涵着独特的文化价值。高校校庆活动的文化基础在于建构与运作文化符号系统,校庆文化的价值核心是凝练大学精神,打造特色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建立师生相互责任的心理契约,培育师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实现高校校庆文化价值的根本诉求,也是积淀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麦克白》,它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王位继承仪式。它与发生在秀丽的阿里奇亚丛林里的悲剧相比,在王位继承的原则、程序、结果与象征性仪式的表现上都惊人地一致,尽管有些细节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实风俗的的转移,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形。  相似文献   

12.
据“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中的数据分析显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度尚待提高。而以科技社团活动为载体展开职业活动,是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分析软件产品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需求,提取了相应指标并分析其重要程度,探讨了通过科技社团活动进行综合职业素质针对性培养的组织方式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代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体。为此,大学是提升人的创造理性之源。从外部看,大学是自治之地;从内部看,大学是学术之地。大学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大学教师是学者,作为个体的学者,其创造理性表现在与自然、社会、精神的分化中;作为群体的学者,其创造理性表现在群体的独立与自由中。为了培养出主体性的人,大学教学内容是"纯科学",大学教学方法是"教学与研究的统一"。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近代大学,以创造理性为其教学规定性,创造了近代大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对于西方法治的成功而言,宗教功不可没,其中之一就是仪式的贡献。仪式具有戏剧性、象征性和神圣性,正是因为这些内在特性,仪式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这对法律程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程序带上了宗教仪式的色彩,而法律也获得了人们内心的认可和信赖。然而这正是中国传统中所缺少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经验,建立仪式化的程序。这对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礼论     
苟子认为,礼为“人道之极”,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礼是构成社会等级的标准,用以区分人群的高低贵贱;礼具有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人们“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要求统治者“隆礼贵义”,因此礼从形成概念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正身与治世的原则。荀子对礼的本质、起源、内容与作用作了异于前人的阐释,使礼的意义超出了其前孔子的仁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伯明翰大学章程可以发现,作为一所国际知名大学.伯明翰大学的卓越源自科学的制度安排。从大学的使命来看,伯明翰大学办学定位严格以大学的组织属性为根据,其社团法人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充分的自治权;从大学的组织结构来看,伯明翰大学实施共同治理、学术自治及财务独立等;从教师管理来看,伯明翰大学重视以程序公正保障教师权益。这对于我国当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如何贯彻大学学术本位原则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组织管理呈现出松散的状态,但通过对其在组织目标、任务、文化等中的表现,显示大学往往是松散与牢固的联合,松散“目标”和“管理”需要共同的组织文化来“粘合”,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使组织达到“松而不乱”。同时也给我国的大学组织管理一些启示:1.大学管理应以教师、学生和学科为本位,赋予教师和院系充分的自主权;2.大学行政权力的使用要适度;3.共享的信念和情感以文化的形态将各部门,各成员紧紧的粘合在一起,这种粘合是有机的、富有弹性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作为专业管理队伍的辅导员的职责,它应该是整个学校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结果。因此,高校的学校管理更应该通过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各种软环境,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管理,而高校的各种形式的社团组织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大学理念是大学组织意识形态的表征,它对于阐释大学的组织性质和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说,大学理念应当是大学组织独特品性的真实反映,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外部影响无处不在。大学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大学组织在建构其理念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切割着大学组织的意识形态。大学也毕竟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尤其是民族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和社会时局的态势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大学理念的形成与表达。  相似文献   

20.
组织研究生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有利于研究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当前研究生学术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术活动交流范围较窄;学术活动的成效难以评价。为此,高校研究生学术活动要加强管理,在学术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组织与设计、保障与评价等方面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