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避免“急功近利“,着眼长远发展;避免“大包大揽“,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避免“大拆大建“,注重地域特色;避免“贪大求全“,突出建设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重点,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整体来看,十二个“一号文件”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上个世纪的五个“一号文件”可归为一类,1981-1986年;新世纪的七个文件,应该分成三个阶段,2004-2005年调整农民与农业,2006-2009年重点关注新农村建设;2010年重点转向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将其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农村,体现在“新”字,而农村劳动力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建设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西藏科技》2009,(3):F0003-F0003
2009年,自治区科技厅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贯彻“一产上水平”的总体思路上;以实施“五项工程”为重点,迈出西藏农牧科技创新步伐,为新农村建设、农牧区特色产业培育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也是各个部委农村工作的核心,为规范各地、各部门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央于2006年1月下发了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各个部委深入展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6.
周淑芬  陈小云 《知识窗》2010,(9X):74-76
<正>2006~2007年,新余市以"六改四普及"为突破口,以改厕、改水、改路为重点,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2009年底,全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我区新农村建设与内地兄弟省市的差距及有利条件着手,重点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套工作等建议并提出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及方法,对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老科协在服务“三农”方面的指导原则是:立足本职,突出中心,选择重点,服务全局。 在服务“三农”的工作布局上,坚持两个并重,即调研建议与参与实践、打造培育并重;研究方向、促进发展与普及知识、科普惠农并重。 在全党都在抓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我们老科协应当准确定位,为主干线服务,拾遗补缺,量力而行,从不同的角度为新农村建设调研献策。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现代化的动力。城市反哺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以城带乡”而论,新农村建设有三种模式:近郊的城市化或称城乡一体化;远郊的小城镇化;偏僻山区的生态化。所以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农村,但出路在城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共同经济社会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众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献分析和实践的需要,我们认为,要真正建设好新农村并使之得到可持续进行,应当充分重视村干部的队伍建设、能力利用和能力建设。因为各地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村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以及形象的好坏是评价新农村建设好坏的“风向标”。本文以公共治理为理念,以村干部为分析视角,试图为建设好新农村提供一个理论参考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11.
黄文玲 《科教文汇》2008,(26):106-10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源动力,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必将大有所为。因此,必须认清和改革当前农村教育现存的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建设人才。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乡镇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要职责,即强化学习,提高认识,避免进入新农村建设的误区;强化管理职能,切实管好用好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强化统筹协调职能,搞好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强化组织职能,培育和组织好农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正>2006年,富宁县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环境好起来、村寨美起来、班子强起来”的目标,从“兴村、富村、强村、靓村、净村、理村”入手开展工作,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为下步开展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明显滞后。近些年,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这昭示着,今后我国的投资重点将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将会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这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结构的重大转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南京农业大学“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绩效,并对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深层次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3)
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以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为研究重点,认为在现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顿当前我国农村混乱的文化市场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等。基于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正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早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凡 《未来与发展》2014,(9):110-11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成功开创了“农科村模式”。农科村模式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美的人文生态环境;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与重视;农科村村民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农科村快速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发展机遇;坚持走发展特色产业,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道路;坚持形成政府主导、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建设新农村的合力;坚持新农村建设之惠民兴邦的发展方向。该村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做法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三农”问题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它的提出让我们进入“农村建设的春天”,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发现,不少人走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误区,把新农村仅仅理解为对城市的“克隆”,使得农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损害严重的基础上进一步“雪上加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从而正确认识新农村的内涵,保护好农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好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