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梦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文字令我  相似文献   

2.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欲做此一题目,必先解读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关于“曲笔”的这段论述: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愁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  相似文献   

4.
欲做此一题目,必先解读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关于“曲笔”的这段论述: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人花环,在《明  相似文献   

5.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6.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14篇小说。书名之所以定为《呐喊》,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具体而详细地解释道:“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以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我们读《狂人日记》,便真切地听到发自先生体内的呐喊;读《阿Q正传》、《故乡》、《药》,仿佛看到先生因农民的麻木、不觉醒而振臂高呼;读《孔乙己》,我们同样体会到先生对那些受封建…  相似文献   

7.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呐喊>自序》,还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于这篇生疏的课文,有的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现以如下几点肤浅的理解谨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一、学习本文有什么意义? 鲁迅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说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为此,他在本文中自叙了创作《呐喊》前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鲁迅早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呐喊》以鲁迅第一个创作的结集问世,作者是需要向广大读者作一番自我介绍的。同时为了说明这个小说集取名“呐喊”的原因,亦即自己怎样脱离了“寂寞”和“悲哀”而发出战斗“呐喊”的缘由,又不能不对自己走过的一段生活道路及思想演变的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因此,这篇《自序》就成为鲁迅的第一篇,也是较为详尽的一篇自叙传略。  相似文献   

10.
许多论者将《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记念”作反语解释,即释为“不能忘却”,虽于题目说得过去,但于文意却有所不合。 鲁迅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开宗明义地肯定了本文是为记念而写。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我倒要将他们忘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12.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3.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16.
一六《呐喊》自序仔细阅读下边这段文字,然后答题.在我自己,并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①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③使他不惮于前驱.④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①左边画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a本以为现在已经不是一说话就没完没了的人;( )b本以为现在是一个切迫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 )c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不是一个切迫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 )②这里所说的"当日自己的寂寞"是指:③猛士这个词在鲁讯的《》中也曾出现过,其内涵都是指______.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寂寞     
一“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自序》) 鲁迅的寂寞的内容是:主张“如一箭之入大海”,实践“无可措手”。这样的寂寞渗透了他的灵魂,成为灵魂的组成部分,“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而且,他“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见过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8.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19.
在《〈呐喊〉自序》中,“寂寞”一闻反复出现,鲁迅先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叙述揭示了他陷入无边寂寞的主要原因——年轻时梦想的相继破灭。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然而,经历了幻灯片事件及《新生》的夭折,  相似文献   

20.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