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案例】 浮力及其测量是九年级物理“浮力”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能感受浮力的生活场景时:有学生介绍自身游泳时的感受,在水中身体受到向上的浮力,踩在池底时脚底感到更舒服了;有学生介绍白天鹅浮在湖面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五册中"水的浮力"一课是用四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前面三个实验学生会做、会说,效果也很好.最后一个实验是:用橡皮筋吊着土豆(见图1),量一量橡皮筋在空中和水中吊着土豆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学生用橡皮筋吊土豆时有的吊不稳,而在量橡皮筋的长度时有的也量不准,所以我作了如下两种改进:  相似文献   

3.
一次去一所学校听课,发现一位教师在教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课的《浮力实验二》时,让学生观察系重物的橡皮筋长度(或用直尺量橡皮筋的长度),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变化,间接探测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做实验用的重物体积不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也不太大,使橡皮筋的伸缩变化不明显,所以很多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第九册《水的浮力》一课,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实验步骤是:1.取一根橡皮筋,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2.将50克重0.5牛顿的钩码挂在皮筋下,观察橡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然后再用直尺量出这时橡筋的长度;3.用手轻轻向上托起重物,观察橡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4.把重物放入水中,观察橡筋又有什么变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重物没入水中后测量皮筋是否缩短,探究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由于重0.5牛顿的钩码放入水中后,重力远远大于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将其托起时,测得的皮筋长度与没入水中后测得的皮筋长…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五册中“水的浮力”一课是用四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前面三个实验学生会做、会说 ,效果也很好。最后一个实验是 :用橡皮图 1筋吊着土豆 (见图1) ,量一量橡皮筋在空中和水中吊着土豆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由于学生用橡皮筋吊土豆时有的吊不稳 ,而在量橡皮筋的长度时有的也量不准 ,所以我作了如下两种改进 :图 21 用橡皮筋吊着钩码 (见图 2 ) ,将橡皮筋的上端挂在木条的钉子上 ,这样便于量出橡皮筋在空中和水中的长度。图 32 如果有条件的话这个实验还…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7.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其中"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含义是什么呢?不管物体的下表面是不是完全与液体接触,只要物体浸入液体中都是阿基米德原理中的"浸在"吗?下面通过四种情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次,我在山河中学听一位物理老师的复习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阿基米德定律和浮沉条件之后,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圆形木桩,当全部浸没在水池里时,受到向上的浮力为F,若把这个木桩的一半打进池底,木桩是否受有向上的浮力?如果有,是多少?这时,学生都在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安静.突然,有个学生举手回答:“有,它受有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1/2F.”  相似文献   

9.
我在《浮力》教学中,借助杠杆演示浮力中的几个规律时,取得了良好的直观效果。现介绍如下。a.演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向上的浮力。如图1所示:在平衡的等臂杠杆两侧等距悬挂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然后将装有水的烧杯向上移,物体被浸没到水中,此时可观察到杠杆逐渐倾斜,这说明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浮力。再用酒精或其它液体代替水重做上述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得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b.演示物体所受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图1如图2所示:左边烧杯盛酒精,右边烧杯盛水,将烧杯同时上移,直到…  相似文献   

10.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11.
郑钢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12):11-13
多年教学实践下来,颇感头痛的是,不少同学总是很难走出物理现象分析的“想当然”。如:学完浮力内容时,我问学生:“物体在水中的不同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一样?”许多学生的回答是:不一样:越深浮力越大。因为一个物体浮在水面上,当它向水中深处按时,得用很大的力,说明越往下浮力越大。再如:这样一个问题:干燥的温度计,在电风扇的吹风下,其示数是否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风吹过来,人就感觉凉爽,判断得出温度计示数减小的错误结论。还如:我们学生做过这样一道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14.
[案例] <黄山奇松>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加深学生感受,促进学生感悟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介绍我国与黄山奇松齐名的自然风光.有的学生介绍吉林雾凇:冬天的早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棵棵树上缀满了晶莹闪亮、千姿百态的雾凇,真是美丽!有的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以它特有的气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那江潮是那么快,潮位是那么高,潮声是那么响……在学生介绍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我国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该走进文本,走进黄山,去欣赏那里的奇松了."  相似文献   

15.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所以要根据物体运动方向来决定摩擦力的方向.这一点在解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题时要特别注意.现举两例帮大家分析.例1连同载重共2000N的气球在竖直方向匀速下降,它受到的空气浮力为1900N.设空气浮力和摩擦阻力大小不变,则从气球上抛掉多少重物后气球能在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分析:气球在竖直方向匀速下降,则这时气球受到平衡力,也就是说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大小相等.对气球作一下受力分析:竖直向下的力是气球和载物的重力G=2000N;竖直向上的力有空气的浮力F浮=1900N,另外,因为气球在…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 笔者曾经参加了一个片区的物理教研活动,其间听了一节研讨课.授课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浮力>(新授课).在组织"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活动时,该教师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没有进行引导就让学生去猜想.  相似文献   

17.
《水的浮力》不仅是初中《科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困惑最多的内容.为此,笔者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设计了针对性实验,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典型问题1浸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浸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吗?实验器材:200 g钩码,弹簧秤,烧杯.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弹簧秤示数为F1)和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F2,计算出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F1—F2.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探索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做了一些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实验设疑 情境引入 自主探究 明确原理设疑 ,就是把书中的重点概念、主要内容、难点变成一个悬念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总结、练习等一系列过程达到认知目标 .例 :在两根相同的弹簧下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钩码 ,将一个悬在空中 ,一个浸在水中 ,此时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的长度 ,设疑 :为什么弹簧一根长一根短 ?经过学生看书 ,动手实验 ,思考后很快会知道弹簧长度不同的原因是 :因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  相似文献   

19.
1设计启发如图1,甲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物体的重量G,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F',甲图弹簧与乙图中弹簧对比,乙图中弹簧缩短了△x,引起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重物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的作用,弹簧缩短的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因此,只要看弹簧变化量的大小,就能判断所受浮力的大小,那么,能不能从弹簧测力计上直接读出浮力的大小呢?2思维过程a.刻度问题。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从上到下刻度值增大,且刻度均匀,当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时,弹簧向上收缩,收缩的长度越长,表示受到的浮力越大。如果要从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上直…  相似文献   

20.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在讨论浮力时都会要求学生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因为课程标准中就有"认识浮力"的要求. 浮力实质上是由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但浮力产生的原因一直是教学一个难点,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从实验演示到理论推导两种途径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