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是其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最严酷的解剖。在那个暗淡无光的旧世界,鲁迅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希望》中鲁迅就把希望与绝望的矛盾起伏展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希望》的创作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实际上,鲁迅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写下的这篇《希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对青年消沉的不满和批评,而蕴含了更深远的思想和心境。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创作于1925年1月24日,那天恰是农历正月初一。文章最初发表在1925年2月2日出版的第十二期《雨丝》周刊上,1927年编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自1928年入选上海新国民图书社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第二册),至1949年,先后11次入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3.
(一) 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用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是一篇优美的、战斗的散文诗。此文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选来,作于1925年1月24日,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十二期上,副题为《野草之九》,署名鲁迅,后收入《野草》。《野草》是鲁迅先生重要的作品之一,共收集了23篇散文诗,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9月。这段时期,我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很严重:一方面,美、英、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一向以幽默犀利著称,而编入散文诗《野草》、写于1925年1月18日的《雪》,给人的感觉却是:诗情画意,格调明丽,寄意深远。  相似文献   

5.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鲁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作者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章晨 《现代语文》2007,(12):56-57
鲁迅的写于1925年10月的《伤逝》通常是被看作"五四"青年追求个人解放的一个寓言或概说。然而当我们寻找鲁迅这一时期个人经历时,发现1925年亦正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站在这个背景上,透视他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为解读《伤逝》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解释作《希望》的动机时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当时青年的消沉,是一种“时代病”。《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中说:“中国现今的一部分人,确是很有些苦闷。我想,这是古国青年的迟暮之感。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的桎梏里。”拘禁青年、使青年“消沉”的“陈的桎梏”,不仅有延续了三千年的封建政治,还有封建主义的教育。《坟·寡妇主义》说:“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们经寡  相似文献   

9.
止庵 《中学教育》2007,(2):32-33
《鲁迅研究月刊》近来正重新登载1925年《京报副刊》之“青年必读书”。这件事情迄今仍被提及,多半因为鲁迅有名的回答:“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多年后,周作人说:“‘必读书’的鲁迅答案,实乃他的‘高调’——不必读书之一,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好立异鸣高,故意的与别人拗一调。他另外有给朋友的儿子开的书目,却是十分简要的。”(1966年2月19日致鲍耀明)鲁迅的举动,在我看来更接近于目下所谓“消解”,针对的是“青年必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散文《雪》,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精妙绝美的写景散文,它对于陶冶青少年优美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写作能力,都是很有裨益的。《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发表于1925年1月26日《语丝》周刊第11期,后来作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在《野草》中,这是最明白、浅显、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散文诗集。发表方式的独特,出书编序的慎重,隐晦难懂的意蕴,说明《野草》的创作有别于《呐喊》和《彷徨》。鲁迅似乎并不在意读者懂不懂,但《野草》却是鲁迅的最爱。鲁迅一再申明,他并不希望青年读他的《野草》,《野草》只属于他自己。真正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才发现这部诗集实为爱情讴歌,为爱情作证。其实,《野草》是一部具有象征意蕴的爱情散文诗集。  相似文献   

12.
吕璀璨 《考试周刊》2012,(43):14-14
鲁迅《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让《野草》充满了内在的张力。《野草》虽然篇幅有限,但恰恰显得其更博大,更深邃,更富于瑰丽的色彩,于短小中见精悍。而《我的失恋》更是一改鲁迅往日的严肃,以打油诗的方式戏谑地嘲讽了当时的一些无聊的失恋诗,鞭挞了青年空虚和负义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版)七年级选了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该诗最早发表于1925年2月《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收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公理"的反思在其留日时期(特别是在章太炎抵日后)即已产生。而1925年他与"《现代评论》派"知识分子们的论战则给了他在现实中检验其反公理思想的契机。"公理"逐渐为鲁迅捕获并树立为批判的对象,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鲁迅对"布施尊敬"的反感、对"公允之言"的厌恶和对空洞"公理"的拒斥。"公理"既是空洞又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特点紧紧与鲁迅论敌的"局外人"态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公理"是悬浮于主体之上的,而鲁迅主张抛却公理的外衣,赤裸地在"风沙"中斗争。但是,受到章太炎"齐物"思想影响的反公理思想在主体中却不能贯彻到底,"峻急"和"随便"在鲁迅思想中展开了辩证。  相似文献   

17.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以其继承性和独创性的高度统一而闻名于文坛,本文从两个方面浅论它的继承性。一、《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野草》受到的外来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与鲁迅注意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国文艺作品是分不开的。《野草》中24首散文诗的创作时间是1924年至1926年。1926年以前,俄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已大量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些作品,在题材立意、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均给鲁迅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鲁迅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采用第一人称上。屠格涅夫51首散文诗中,有26首是用第一人称叙写的。《野草》中采用第一人称叙写的竟有16首之多,如《题辞》、《秋夜》、《影的告别》等,占三分之二篇幅。这种手法的运用,显然是冲破了旧诗歌的束缚,自觉地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鲁迅1919年发表的一组《自言自语》是他后来“彷徨”时期所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先导;从《野草》全文看去,20年代上中叶鲁迅“荷戟”而求索,他没有放下武器,没有停止战斗;但确乎有一点灰暗寂寞的心情,总觉得前途似乎有些渺茫.集中地体现了《野草》思想风貌的是《过客》.从《野草》各篇的“小感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执著地追求光明,顽强地向黑暗的旧社会挑战.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在《野草》中也多有表现,典型之作如《风筝》、《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也都具有剖析自己的意味.就艺术表现而言,鲁迅广泛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营养,加上他本人非凡的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抒情往往通过象征比兴的手法来实现;他在散文诗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典型,则体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20.
冯雪峰《真实之歌》和鲁迅《野草》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主观心境非常相似,所以冯雪峰《真实之歌》中有鲁迅《野草》的因子。《真实之歌》中的鲁迅《野草》因子主要表现在渴望光明和自由、怀念一切美好事物、寻找身外青春的真实心曲;解剖自己、咀嚼灵魂、战胜自己、升华灵魂的激烈搏斗;掷击空虚、反抗绝望、执着现实、韧性战斗的不屈精神;思考人生价值、领悟爱情真谛、正视历史血泪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