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山学说是由南宋陆九韶开启,陆九龄倡导,陆九渊集其大成,以“发明本心”为其理论宗旨和特征的思想派别,在这个“心学”的创立和传播中,陆九渊的功劳最大,因九渊号“象山”,故称象山学说;又因开创者为九渊陆姓兄弟,于是又称陆学。本文仅就象山学说的形成、流传和影响,述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江西金溪县青田村人,1172年登进士第,官至荆门军(今湖北当阳)知军。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心学家。与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齐名。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经过明代中期王阳明的发展,成为“陆王心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陆九渊“心学”的当代价值为视点,作出自己的概括和论述。陆九渊“心学”内容深广,不仅对我国中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意义,主要是:道德建设论价值;教育思想论价值;心能开发论价值;学术独创论价值;环境保护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金溪人,因曾居贵溪象山(禅师山)讲学,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鼻祖。陆氏所创之“心学”,是当时乃至以后几个世纪中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著作由其子陆持之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共三十六卷。  相似文献   

4.
明代心学     
《现代语文》2007,(10):127-127
宋陆九渊开创了心学学派,明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后人合称“陆王心学”。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程朱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早期奉朱熹理学,转而出入佛老,后转向心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本末”指《大学》提出的为学和修身所应当遵循的先后、始终之序列,其开端于“知止”,完成于“至善”。陆九渊以“本末甚明”概括颜回之学,并认为颜回之学的“本末甚明”体现在:其暗合于象山心学的发明本心、得其本心、复其本心的成己进路,去私为这一过程提供保障,克己则使颜回最终实现复心、复礼、复理,进而成就仁德与至善。陆九渊对颜回之学的阐释不仅具有深厚的心学意蕴,强调本心在成己过程中的中枢作用,还影响了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后世心学家,亦与朱子理学形成有效对话,显发易简工夫。  相似文献   

6.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心学是一种复杂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古今学者对其评价不一,其中,贬多于褒。对蕴藏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主体精神更多为世人误解或遮蔽,实际上,象山从道德本体、道德主体和道德方法等层次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张扬主体精神的思想进行了论证和阐述。在呼唤人文关怀和主体精神的现代社会,重新对心学的本真意蕴进行“发明”和“去蔽”,不仅对道德教育创新具有理论借鉴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等著名论断。陆九渊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思想宛如两座山峰,共同构筑了宋代儒家思想的主体部分,对宋代之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陆九渊何以开创"心学"一派,从陆九渊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学和伊洛之学、禅宗及孟子心性论思想等方面对其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字子静,自号存斋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今江西抚州金溪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3年)。他是我国宋明理学“心学”一派的创始人。他一直和朱熹齐名,并始终以他的学说与朱熹相抗衡,在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孟子的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尊孟风气浓厚;二是陆九渊家学渊源深厚,且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读《孟》研《孟》而思有所得;三是孟子心性思想初步构建了心学基本框架,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陆九渊不仅继承、发展了孟子心性思想,而且又兼取程颢和佛教禅宗关于心性的论述,从而又大大超越了孟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之后的王阳明则进一步完善了心学体系,而与程朱理学并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余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到宋明,出现了新的气象和格局。这种新气象、新格局的标志即是由儒、释、道三家融合而成的道学的兴起。在道学内部形成了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为代表的气学。三系当中,陆王的心学是直接继承孟子的。陆九渊要人“先立乎其大者”,要人“尊德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命运(续)顾春(三)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特质在教育方法论上,陆九渊将“以尊德性御道问学”作为其教育方法论的根本宗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问题,是朱陆之争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朱熹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应并行不废,但又偏重于...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对朱陆异同多有研究。他认为,朱陆异同不在于陆九渊"专以尊德性为主"、朱熹"专以道问学为事"。他推崇陆九渊的"心学",并认为朱熹的格致说是"析心与理为二",与陆九渊的"心学"相对立;同时又认为,朱熹的格致说为"中年未定之说",而朱熹晚年转向陆九渊"心学"。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现代学者展开朱陆异同的研究,并形成不同的观点,推动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二》“读读背背”中的“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宋明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的语录。陆九渊,字象山,曾在荆门任过知军,为荆门作出了卓越贡献。为纪念其人其事,荆门相继出现以“象山”命名的村落、街道、学校。我校象山小学就是以“象山”冠名的学校之一。为此,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把文本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联系,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发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课例《象山先生在荆门》,旨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荆门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成立于1998年。现有会员156人,团体会员21个,现任会长汪联舫,执行会长杨想森,秘书长王心田。陆九渊(1139-1193)是12世纪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任湖北荆门知军,在荆门留下了他的思想与实践足迹。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以研究陆九渊为重点,兼顾研究荆门其他历史名人,以弘扬象山文化为主题,以推动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研究会以象山文化  相似文献   

17.
~~象山不与众山同——陆九渊与象山书院@雪松  相似文献   

18.
陆九渊是南宋江西金溪人,是中国哲学天空中一颗和理学家朱熹互相辉映的明亮的星。同时陆九渊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充分表现了一代心学大师的思想风采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辨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则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不论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强调主体精神的力量。主张经、史合一,经史并重,开一代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