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题别开生面.首开全国高考话题作之先河。自此,话题作就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大的开放性,登上了高考作的大雅之堂。它的出现,突破了高考作中,命题作、看图作、给材料作多年来轮流坐庄的局面.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刚才你去的时候,他在zuò什么?句中zo6应该写为“做”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发现在一些对外汉语教材里,是“做”的地方却出现了“作”。例如:你什么时候儿作作业啊我看了电视就作完作业作练习作了很多中国菜作裤作得不好爸爸让孩子作什么。另外还出现了“作句子”。动词“作”这样的用法不合平习惯,看上去总觉得别扭。所谓“作句子”实不可取,通常的说法是  相似文献   

3.
精选三百篇中学生作,涉及六十个写作话题,覆盖了新世纪以来中考作和高考作的方方面面,预测了今后两三年作中考和作高考的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风光数载,现在也有人对他评头品足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争论:话题作、命题作、给材料作,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作为高考作命题形式?前几年说话题作最适合的最为时尚,理由是话题作写作范围广阔,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首肯。现在命题作和给材料作重新得宠,而话题作反倒成了戳戳点点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命题形式——话题作。1999年高考作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内容范围写一篇章,鼓励写作“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种多样”,话题作和特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而以2000年高考作为标志,这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劝的作形式——话题作便应运而生了。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则进一步明确了高考作的命题方向。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语观”的思想,我校确立了“三轨阅读,挖掘学生写作潜能”的实验研究课题,注重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注重创新作的教学。在练好教材配置的作之外,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了童话作、故事作、想像作、小说创作等教学计划,形成了“双轨”作教学训练模式。由于童话作的写作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Bayes公式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Bayes公式的证明作了研究 ,对其应用作了归纳 ,对其在经济上决策方面的应用作了讨论 .  相似文献   

8.
本概述了条目作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据此,针对当前作教学的几个误区,较详细地分析了条目作对作教学在教学形式、作源泉、作做法以及语言敏感力的培养诸方面所产生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刚才你去的时候,他在zuo什么?”句中的zuo应该写为“做”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发现在一些对外汉语教材里,是“做”的地方却出现了“作”。例如:你什么时候儿作作业啊我看了电视就作完作业作练习作了很多中国菜作裤作得不好爸爸让孩子作什么。另外还出现了“作句子”。动词“作”这样的用法不合乎习惯,看上去总觉得别扭。所谓“作句子”实不可取,通常的说法是“造句”。据查,在几种词典上也不见类似上述的那些搭配。动词“作”的搭配如:作诗、作斗争、作判断、作结论。动词“做”的搭配如、做菜、做裤子、做功课、做作业、做练习。(参见《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1984年版) “作”和“做”也有通用的时候,如“作文章——做文章”,但多数用法有习惯上的区别。吕叔湘先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的出现为打破高考作中给材料作的一统天下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发挥才华的广阔空间,放开了考生的手脚。这几年,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上乘之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作的缺点也暴露无遗.且命题在修正缺点的过程中,把话题作引入了死胡同,使高考作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文章从正确把握巴赫作品的风格、音乐的表达以及巴赫作品的触键三个方面探讨了巴赫作品的演奏技巧。文中对巴赫作品所蕴涵的宗教似的风格进行了阐述,研究探讨了巴赫音乐的复调性、层次性,并以笔者自身演奏巴赫作品的心得体会,对巴赫作品的演奏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程鸣 《现代语文》2004,(9):45-46
2004年全国中考作题目既保持了近几年中考作命题的一贯风格,又有较大幅度的改革。笔搜集了2004年全国各省市60多份中考作试题,通过与往年作试题的比较,发现2004年中考作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眼下一些学生“望兴叹”、“谈色变”。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交际作摆脱了为作而作的无病呻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作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次现实的言语交际。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我在交际作训练中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4.
2005年高考作命题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格局,有命题作、给材料作、看图作、想象作、话题作等形式,既秉承传统。又发展创新。但话题作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预计这种命题走势在2006年的高考作命题中将会继续体现。话题作得到重视,是因为话题作的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  相似文献   

15.
“做”是“作”的后起字,开始时“作”是一个有三个读音的多音字。“作③”与“作①”读音相近。“作②”与“作③”意义相同。而“做”最先只是一个与“作②”相同的俗字,后来“做”的读音开始分化。分化出了一个读音与“作③”完全相同的“做②”。到了普通话中,“作”、“做”都集不同的读音为一。只留下了“作③”、“做②”。这时“作③”因义项过多而不堪重负,就把原本与“做②”相通的义项逐渐转嫁给了“做②”。由此义项引中开来,致使两者的通用面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6.
对红外分光光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在化合物分析上的应用作了十分细致的论述,并阐明了作的独立观点。  相似文献   

17.
作教学占了语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教学。从“创新作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  相似文献   

18.
自1999年高考话题作出现后.大家对这种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作形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对审题却谈的越来越少,似乎话题作就不需要审题了。实际上并非如此,话题作的审题不仅不容忽视,比起以前的材料作的审题.我们要做的反而更多了。  相似文献   

19.
学生们掌握了“铺垫渲染作法”,能把生活中闪光点铺垫渲染成好的作了。他们不再有作没的写不会写的感觉了,对作有了兴趣,更难得的是有了能写且能写好作的自信。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已考了多年,这种命题形式的某些弊端也开始引起了各地命题的关注和思考,从2006年各地高考和中考试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话题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出题形式。但是,无论是不再给出话题核心语的所谓的“新材料作”(这种所谓的新材料作与传统的话题作的相似之处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章,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明确要求“以……为话题”,需要考生自主确立话题),还是限定体的所谓改进型话题作,大多还是承继了材料作和话题作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