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两正数a、b ,有平均数关系 :a2 +b22 ≥ a +b2 ≥ab≥ 21 /a +1 /b(a=b时等号成立 )①1 961年 ,E·贝肯巴赫和R·贝尔曼[1] 给出①的梯图 1形表示 :如图 1 ,在梯形ABCD中 ,过两对角线交点O作平行于底的线段EF及中位线GH ,并作梯形ABIJ∽梯形IJDC的线段IJ,再作梯形ABLK的面积 =梯形LKDC的面积的线段KL。若设AB =a ,CD =b,则有EF =21 /a +1 /b,GH =a +b2 ,IJ=ab ,KL =a2 +b22 ,于是 ,①的几何表示为 :AB≤EF≤IJ≤GH≤KL≤DC(AB =DC时等号成立 )②图 2今再给出①的一个梯形表示。如图 2 ,在梯形ABCD中 ,AB∥DC…  相似文献   

2.
例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DCB=45°,CD=2,BD⊥CD,过点C作CE⊥AB于E,交对角线BD于F,点G为BC中点,连结EG、AF.(1)求EG的长;(2)求证:CF=AB+AF.解析:命题者把等腰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有机地组成一个梯形,令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梯形的下底,钝角三角形的最小边为  相似文献   

3.
<正>1问题问题如图1,梯形ABCD中,AD//BC,AD=a,BC=b(a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将该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对称轴EF将该图形分为全等的两部分,这两部分的面积也当然相等.如图,S四边形EABF=S四边形EDCF.我们的问题是:G为等腰梯形ABCD上底上方的一点(点G不在EF上),过点G画一直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有关梯形的边、角、面积等计算和论证问题时,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特殊图形问题.下面介绍六种常见辅助线的添加方法.1平移一腰过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通过平移腰,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结合题目条件,达到计算或证明的目的.图1例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ADC=2∠B,AD=a,CD=b,求AB的长.解过D作DE∥BC,交AB与点E,则∠DEA=∠B,四边形DEBC是平行四边形,故BE=CD=b,∠EDC=∠B,由∠ADC=2∠B,得∠ADE=∠AED,因而AE=AD=a,所以AB=AE+BE=a+b.2平移两腰过梯形的上底上的一点作两腰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和两个平行四边形,再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合题目条件,来证明(或计算).图2例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上、下底的中点,且∠B+∠C=90°.求证:MN=12(BC-AD).证明过点M作ME∥AB交BC于点E,作MF∥CD交BC于点F,则∠MEC=∠B,∠MFB=∠C,∵∠B+∠C=90°,∴∠MEC+∠...  相似文献   

6.
一、等腰梯形的性质 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它具有对称性,上下底巾点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等腰梯形具有如下特殊性质:(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2)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相似文献   

7.
受文献[1]的启发,本文给出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垂直于焦点所在对称轴的直线(简称“垂轴线”)的一个性质,并应用性质证明两组“姊妹”结论. 1 一组性质 性质1 已知椭圆Γ:x2/a2+y2/b2=1(a>b>0)与x轴交于A、B两点,直线l:x=m(| m |≠a)是垂直于x轴的一条定直线,P是椭圆Γ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若直线PA交直线l于点M(m,y1),直线PB交直线l于点N(m,y2),则y1y2为定值b2/a2(a2-m2).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教材必修5上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ABDC为梯形,其中AB=a,CD=b,设O为对角线的交点.若GH表示平行于两底且与它们等距离的线段(即梯形的中位线),KL表示平行于两底且使梯形ABLK与梯形KLDC相似的线段,EF表  相似文献   

9.
解梯形及有关问题时 ,往往需要作一些辅助线 ,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 (或矩形、正方形 )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常用的转化思路有以下几种 .一、平移对角线转化平移一对角线 ,把两对角线与两底边的和转移到一个三角形中 .图 1例 1 已知 :如图1,在等腰△ABC中 ,AB =AC ,点E、F分别是AB、AC的中点 ,CE⊥BF于点O .求证 :(1)四边形EFCB是等腰梯形 ;(2 )EF2 +BC2 =2BE2 .(2 0 0 1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题 )证明  (1)略 .(2 )过E作EG∥FB交CB的延长线于点G ,作ED⊥BC于点D ,则EGBF是平行四边形 .…  相似文献   

10.
平面向量     
考点解读向量的概念、加法和减法点击考点一向量的加法、减法(1)加法运算a! b"三角形法则O#$A #A$B=#O$B!a "ba!O Ab"B平行四边形法则#O$A #O$B=#O$C OABCa!b"!a "b运算性质:①a! b"=b" a!.②(a! b") c!=a! (b" c!).③a! 0"=0" a!=a!.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 b"=(x1 x2,y1 y2).(2)减法运算a!-b"三角形法则O#$A-#O$B=#B$A ABO a!b"a!-b"例1如图若ABCD是一个等腰梯形,AB∥DC,M、N分别是DC、AB的中点,已知#A$B=a!,A#$D=b",#D$C=c!,试用a!、b"、c!表示#B$C和#M$N.解作CE∥DA交AB于E点,作CF⊥AB于点F.因…  相似文献   

11.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已知:|x|=3,|y|=2,且xy<0,则x+y的值等于.2.设a-b=2+3,b-c=2-3,则a2+b2+c2-ab-bc-ac的值为.3.已知实数x1,x2满足x21-6x1+2=0和x22-6x2+2=0,求x2x1+x1x2的值为.4.如果一次函数y=mx+n与反比例函数y=3n-xx的图象相交于点12,2,那么该直线与双曲线的另一个交点为.5.如图1,要把边长为6的正三角纸板剪去三个三角形,得到正六边形,则它的边长为.6.如图2,直角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a,垂直于底的腰AB的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7.如图3,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M是AD的中点,CM的延长线交AB于N,…  相似文献   

12.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方案设计题已成为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它既考查有关的数学知识还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下面举两例说明. 例1 (1)如图1(1),在梯形ABCD中, AB∥CD,CD=a,AB=b,E为AD边上的一点,EF∥AB,且EF交BC于点F.某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数学竞赛中,曾出现过以下一类试题,解这类题目,学生比较困难。本文利用轴对称知识,给出这类试题的统一解法。 [试题1] P是等边△ABC内一点,PC=3,PA=4,PB=5,则△ABC的边长等于____。(浙江第二届初中数学竞赛决赛试题) 解:分别以△ABC的三边为对称轴作P点的对称点P_1,P_2,P_3,并分别连结各相邻顶点(如图1)于是P_1B=P_2B=PB=5,∠P_1BA=∠PBA,∠P_2BC=∠PBC。又因△ABC为等边三角形,∠ABC=60°,则∠P_1BP_2=120°。连结P_1P_2,在等腰△P_1BP_2中,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将初等数学中常见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元、扇形、元柱侧面、元锥侧面、元台侧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用梯形面积公式统一起来.下面介绍其内容,供邦助学生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参考.已知梯形的上底a、下底b和高h,则面积S=1/2(a+b)h.1.正方形 正方形的下底a、上底b和高(即宽)h都相等,即a=b=h,则其面积  相似文献   

15.
梯彤的面积S=1/2(上底+下底)×高,是大家都知道的,本文介绍另几种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它的应用,供读者参考. 定理1 已知ABCD是梯形,AB//CD,E是BC中点,EF ⊥DA,F是垂足,则梯形ABCD的面积S=AD·EF. 证明:如图1所示,经过C作CG//DA交AB于G,交EF于H,连结EG,则AGCD是平行四边形,CG=DA,其面积S1=AD.FH.因为E是BC中点,所以△CBG的高是△CEG的高的2倍,而它们共底CG,所以S△BcG=2S△EGc,故梯形ABCD的面积S=S1+ S△BCG=AD· FH+2S△EGC=AD·FH+CG· HE=AD· FH+AD· HE=AD(FH+HE)=AD.EF.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道题目: 如图1,P是矩形ABCD内的一点,若PA=3,PB=4, PC=5,则PD=__. 解:过P作AB的平行线分别交DA、BC于E、F,过P 作BC平行线分别交AB、CD于G、H(如图2).于是,EF⊥AD、EF⊥BC,GH⊥AB,GH⊥CD,设AG=DH=a,BG =CH=b,AE=BF=c,DE=CF=d,则由勾股定理,得a2 c2=32……①b2 c2=42……②b2 d2=52……③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如下:已知椭圆Γ的方程为(x~2)/(a~2)+(y~2)/(b~2)=1(a〉b〉0),点P的坐标为(-a,b).(1)若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M、A(0,-b)、B(a,0)满足(?)=(?),求点M的坐标;(2)设直线l_1:y=k_1x+p交椭圆Γ于C、D两点,交直线l_2:y=k_2x于点E.若k_1·k_2=-(b~2)/(a~2),证明:E为CD的中点;(3)对于椭圆Γ上的点Q(acosθ,bsinθ)(0〈θ〈丌),如果椭圆Γ上存在不同的两点P_1、P_2使得(?),写出求作点P_1、P_2的步骤,并求出使P_1、P_2存在的θ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夏新桥 《中等数学》2005,(12):20-20
题目在△ABC中,∠ACB=90°,AC=BC,D是边AB上的一点,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边AC、BC于点M、N.若AD=a,BD=b(a、b是给定的正数),试求CM、CN的长度(用关于a、b的最简式子表示),并确定ab的取值范围[1].图1解:如图1,设CM=DM=x,作DP⊥AM于点P.则DP=a2=AP,MP=a 2b-x-a2=b2-x.由x2=a2  相似文献   

19.
1.在同一问题中,不同的数量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如,在梯形的面积公式S=1/2(a+b)h中,S表示梯形的面积,a、b表示两个底,h表示梯形的高.切不可既用a表示上底,又用a表示下底或高.在乘法分配律m(a+b+c)=am+bm+cm中,当a、b、c、m各取定一数值后,左、右两边的a、b、c、m必须取同一数值.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数学月刊》2001,(7):45-49
一、填空题 本大题共 12小题 ,每小题 2分 ,共2 4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5的倒数是  5  .2 .已知∠ α=2 8°,则∠ α的余角等于  62°  .3.梯形的高为 6cm,中位线长为 7cm,则梯形面积为  32  cm2 .4 .方程组 x y=8,x- y=2 的解是 x=5,y=3.5.分解因式 :a2 - 4 b2 - 2 a 4b=( a- 2 b) ( a 2 b图 1- 2 ) .6.如图 1,AB∥CD,直线 EF 分别交AB,CD 于点 E,F,ED 平分∠ BEF.若∠ 1=72°,则∠ 2 =  54°  .7.甲走 12 km的时间等于乙走 15km的时间 ,乙比甲每小时多走 1km.若设甲每小时走 xkm,则可列得方程 15x 1=12x.8.已知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