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2000年中国工人、农民两个职业的变化情况说明,这两个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主要体现为:(1)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2)原来的工人大量流失;(3)农民与工人职业的变化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4)工人、农民身份的变化与人口迁移流动紧密联系.目前的这种社会流动模式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如果对这种模式的缺陷认识不足,就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各项制度中,农地制度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和基本的制度.这一制度不仅是农民个人权益的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并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乡村的发展.现存的农民与集体、农民与政府及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自治组织等组织形式,事实上也是基于农村土地权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每一次土地制度及产权关系的重大变化,最终都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变化,并促进或阻碍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土地制度一直是农村问题研究的重点之一.本专题我们继续组织力量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根本常洪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面貌明显改观,精神文明水平逐步提高,亿万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但也不能忽视,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相似文献   

4.
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最突出的是要牢记两个原则: 一、学生价值取向多元性与教师主体导向性相结合原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受这一状况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会表露出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价值观念倾向,有时甚至是错误偏激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5.
中央政府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也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农民是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参与者,但在传统社会,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农民身份长期遭受污名化待遇。农民身份污名化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及其思想影响下的一种社会不平等,是公民权利不平等在社会职业身份上的体现。对此,大家要从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入手进行农民身份的去污名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农民流动趋势也在不断变化,这些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农民成人教育的六个转向,管理者只有以科学的农民成人教育为指导,才能使农民的流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资源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其教育资源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河南省扶沟县大新镇为例,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资源状况的变化展开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分散在各个乡村的农民群众。因此,农民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水平,就成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我国的不少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创作出一大批农民题材的小说。从而使当代文学紧紧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图景。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农民建国后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以及他们灵魂深处的变化轨迹。通过文学这面镜子对现实的反射,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农村,认识农民,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当代著名的农民作家高晓声曾这样说:“要让我国各阶层的人民,都了解农民的状况,我国是一个有八亿农民的国家……必须谈谈农民这本书,才能知道我们能够做什么,步子应该怎么跨,速度怎样才算快,才晓得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为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农民解放后的灵魂裂变,了解他们是怎样逐步地改变着封建制度所造就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怎样从极左思潮的愚弄中摆脱出来,终于艰难地踏上了新生活的里程,揭开了中国农民生活历史的新的一页。 一、从奴隶到主人的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早在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民工潮”现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形成农民工人群体,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流动人口为1.2亿,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人流动。可见,农民工人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他们作为身份与职业相分离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从传统农村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说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显著特色;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未来,故而具有研究价值。同时,研究农民工人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化及社会整合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对于这个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中国农民工人产生的原因中国农民工人的产生是直接与农民的流动与分化相联系的,正是农民的流动———从农民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向工业的转移,带来了农民的分化,从而产生并形成了农民工人阶层。然而,什么又使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流动的根源?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1.我国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自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再加上现代化的农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农村社会劳动力向外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业上的流动,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职业上的地域、种类、地位和代际的流动。不同的农村社会职业流动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固有差异。在农村社会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表现在多方面。从农村职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探寻了农村职业流动带来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农村职业地位的提升等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农村人口流动、农村职业地位提升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动因;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之间的天然差异和制度性障碍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也给农村社会流动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为致力于社会现象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大量题材。近年来,农民集中居住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行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争相研究的议题。作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民集中居住为我们进一步透析当前的社会结构、了解和把握人们的心理状况、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字面上来看,农民集中居住就是指农民从一家一户的散居状态中脱离出来,进入基础设施更完善、管理水平更高、服务功能更强的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并因此获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实际上,农民集中居住不仅仅意味着居住空间的转移,移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方式和生存模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甚至引起了移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因此,有人将农民集中居住称为当今时代的“大转型”,其社会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和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9亿农民,教育的大头在农村。近年来,农村教育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教育底子薄、困扰多、效益低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我们高兴地看到,阳信县在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强农村教育活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他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显著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末,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教育与成长一直倍受人们关注,特别是如何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认清新特点,研究新方法,卓有成效地对农村独生子女进行理想教育呢?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传统观念都在更新,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耳濡目染,其理想带着新时代的印记。根据对农村学校三、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和平时笔者的观察了解,我认为农村独生子女的理想状况具有…  相似文献   

16.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整体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层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快,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景观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现象,使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实际上,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地促进社会空间格局从分散布局到空间体系的构筑、社会空间流动从地域凝固到空间开放的催化、社会空间治理从政区分割到区域联动的形成;而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正深刻地表明,农民市民化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空间过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梁漱溟都对农民身份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相同点体现在农民人数多、生存条件统一以及生活负担沉重等观点的一致性上,而不同点则体现在对于农民思想个性、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方面认识上。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农民这一社会阶层,而在特定的时代下对农民社会身份的认识则是体现了其在一个农业大国中的根基性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于农民阶层的联合并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也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寻找农民群体的社会定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汉代民众互助活动以"救济和救急"为核心内容。日常生活中所需事物的互助行为体现在救济和救急上,婚丧、祭祀方面的互助体现在自发赠予上,农耕生产中的互助体现在交换耕作工具和劳动力上。农民的生产生活互助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福利政策的重要补充,繁荣了农村市场。农民的互助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对当今实现全面脱贫具有重要价值。公众行为是实现全面脱贫必要条件,发挥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全面脱贫关键,礼金流动也不应成为全面脱贫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它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在一体化的思路中把农村教育定位为服务于城乡共同发展;由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的自由流动,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人口骤减、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农村劳动力技术结构变化等因素,都对农村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农村教育只有实现自身转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辅之以政策支持,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尽管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十九世纪就已经产生,并且新中国成立后也未停止过,但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潮却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呈现的时代特征不同;对农民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作用不同。这种流动带给农业和农村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产生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