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93):28-29
词汇场理论认为一种语言中的任意词项都属于某个词汇系统,没有词项能够单独存在,同种类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词汇场。而框架理论则认为每个词项的语义都可以刻画一个小的抽象的"场景",如果这个"场景"可以包括其他和这个词项在语义上相关的词项,这个"场景"就可以被称为这个词项的框架,词项之间是通过框架联系起来的。本文选取《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用这两种理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理论的结合及补充可以更好地指导汉语语篇英译,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2017,(2):99-106
无缝学习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而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强化了无缝学习的发展趋向。基于无缝学习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特点和翻转课堂课程结构"翻转"的特点,结合语言学习理论,文章提出"无缝翻转"环境的语言学习框架,分别介绍了"S-F"学习环境的特点、框架建构和多样化语料的活动设计;设计开发了"点点说"语言学习A PP,辅助实践S-F环境的语言学习框架,借助沪语学习案例验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以期为不同情境中"S-F"学习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景—框架"关系为依据对框架进行分类:即在学者们从语义域角度对框架分类之外,我们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词元的构成情况等角度对框架进行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可把框架分为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三类。这样,在词位框架中来看动词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其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即:视角化是词义分立的主要动因,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词义间的某种联系、交际的某个方面等的结果就是词义分立。立足于词位框架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依据,能提取到动词词义演变的一些普适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立足详尽语料,从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语言以外的因素(如民族因素和习俗因素)出发,发现"红色"这一颜色词在汉英文化中存在词汇联想重合与碰撞。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揭示"红色"(red)一词在联想意义中所积淀的民族文化心理、汉英两种语言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及碰撞。  相似文献   

5.
英语辩论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英语辩论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思辨能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框架理论,英语辩论可分为事实辩题框架、价值辩题框架和政策辩题框架。框架理论中的“词语唤醒框架”、对缺省信息的填补、图式即架构的分析等,作为抽象的辩论技巧应用到实际的辩论中,对英语辩论起指导作用。利用图尔明模式和普通模式这两种辩论图解框架,通过真实的语料来说明论据填充的一般方法,并对辩论过程进行调整和监控。  相似文献   

6.
从词汇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是对语码转换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两个词看似表达同一事物,但基于不同的框架,其所作的推断也不一样;同一个词,置于不同的背景框架,每个背景框架下的内涵语义也不同;因为词所激活的框架不一样,词义的不同在于框架中所包含的特定信息量的多少,而不是侧面概念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全面考察"季"族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并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季"族词的词义演变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酸"这一本义为一种味觉的词,从词的语法意义即名词、形容词、动词三个方面进行了词义的英汉对比研究。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试图发掘出在本义相同的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汇的其他基本词义是否完全对应,借此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理据性、词化程度以及反映出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马春花 《考试周刊》2015,(17):17-18
不同的语言往往包含语言的普遍性及作为某种特定语言的特殊性。本文以汉语与英语中的温度感觉词为研究和分析对象,讨论汉英语言中两组温度感觉词"冷"和"热"的语义表现异同。在对这两组温度感觉词的应用上,英语与汉语有大量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同时存在更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汉语与英语处于不同的文化中,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两个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心理。通过对汉英温度感觉词差异的学习,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进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类型的译本中,“命运”出现一词多译的现象,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总结“命运”的翻译规律,为这种现象做出解释。本文首先借用Sketch Engine平行语料库中关于“命运”的语料,使用AntConc3.5.8和CUC ParaConc语料检索软件,找出“命运”一词和其主要的英文对译词;之后,依托Sinclair的词项分析框架理论,考察“命运”和其英文对译词的搭配、类联接和语义韵,总结出“命运”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标准或规律;最后,从历时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规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多义词语用充实问题的词汇语用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词汇语用学的角度,结合英语和汉语多义词语料,揭示了结构主义语义学和原型语义学理论对多义词解释的缺陷,并认为多义词的选择和理解实际上是在经过语用充实后,其原型意义在一定语境下的收缩或扩充。多义词的使用和理解是在词汇语用学的框架内,一个以语境为基础的认知——语用问题,而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体现着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和文化心理状况。在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红”与“red”在联想意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上。本文以《红楼梦》中“红”的使用及其翻译为主要语料,辅以汉英语言中“红”和“red”的惯用短语搭配,对比归纳出其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汇系统里有个很特殊的语言现象,构成词的语素一样,但是语素的顺序不同,此类的双音节合成词很多,有的词义相同或者相近,有的则不同。这类词在宽泛意义上统称为同素异序词。论文从同素异序词的研究现状,"代替"与"替代"的词语意义,两个词的相同点,两个词的不同点,如何区分这两个词,以"代替"和"替代"为例说明同素异序词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15.
《唐语林》具有重要的语料学价值,但其语料所代表的年限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以《唐五代语言词典》为参照,考察两者共有的口语词和名物词,从而确定就词汇角度,《唐语林》可以作为唐五代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同时,《唐语林》中尚有大量未为《唐五代语言词典》所收的词语(包括口语词和名物词),这更突出《唐语林》在唐五代词汇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一部系统地解释"语词"即"虚词"的著作,在中国语言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书中明确标明是并列连词这一术语的只有一个并且只出现了一次,即"连及之词",根据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得知,书中属于并列连词的还有"与、以、爰、越、为、维、惟、有、及、而、如、若、之"这十三个词。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57):89-90
利用语料库来研究词的语义变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主要利用语料库分析"pig"的词义,在分析常用的字典上的含义中注意词的本义和它的联想义,并从活的语料中探询词义的联系和变化,最后通过多角度的语料库分析总结"pig"词义在现实语言中的意义,部分"pig"的词义在有限的语境中判断其词义的困难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以FiIlore的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的FrameNet,旨在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起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词义的语义框架。它指出对于词义的描述必须与其所在的认知概念框架相联系。FrameNet将每个词都放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形成每个词的语义框架,这样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对于词义的理解自然也就比较深刻。而这正是目前传统的字典所需要加以完善之处。鉴于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也是基于真实语料库所编纂的,两者在语料来源的本质方面不谋而合。本文选取两者进行对比,以期FrameNet可以对未来的词典编纂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浅论概词     
概词是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的一种被抽掉了意象义和色彩义而只留下概念义的语词.其内涵即概词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观念;外延即概词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本体"的指向性观念.概词的内涵,可分为科学内涵、亚科学内涵和反科学内涵,又可分为质性内涵和量性内涵,还可分为充分条件内涵、必要条件内涵和充分必要条件内涵.概词的内涵和外延,是语言共同体的群体意识,是主观的和第二性的;它们具有相对稳定性、固定性和语用客观性,可独立于具体语境之外.概词的指称意义即概词的言语意义或语用意义,它与客观对象直接发生联系,是使用者、解释者的个体意识,离开特定语境就不能被确定."概词"、"语词"、"词项"和"概念",是四个不同的概念,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无论从逻辑理论的自洽性视角、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视角看,还是从逻辑教学的实用性视角、汉语言的特点视角看,"概调"都应成为与"命题"、"推理"相并列的逻辑的一个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1):35-36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学之一,本文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多义词"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语义的选择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以加深读者对"意思"语义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并能够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灵活准确地理解更多的汉语多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