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文学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已经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倒不是怕网络文学写手们的围攻,是不愿意惹那些哄抬网络文学的“网霸”们的“骚”。当今之时,谁敢说网络文学一句真话,那些“吃”网络的“文学批评家”们就会骂你是棍子,骂你是乡巴佬。我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我不仅“冲”中文网,我还“冲”外文网,如果你有办法侵入我的电脑,你一定会对我浏览过的网站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2.
视察     
《新闻实践》2011,(3):77-78
31位省级党政干部使用网络热词网上贺新春 兔年新春期间,有一则新闻引来不少网友“嗣观”:全国17个省区市的31位省级党政领导齐聚人民网,发表新春贺词,向网民们拜年并致新春祝福。书记、省长们的新年贺词,不仅向网友表达了党政机关对网友参政议政的欢迎,还注入了不少“潮”元素:“给力”、“浮云”、“大砖”等网络用语都出现在了贺词中。现在网上议政作为一种新颖的议政形式,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行使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不少省区市领导在新年贺词中对此表示欢迎,并力邀网民为地方建设建言献策。记者发现,这些领导们的新春贺词,对网络语言的掌握都比较熟练,其中“给力”、“围观”,成了最爱用的网络词汇。  相似文献   

3.
去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门”事件,至今仍未停歇,“捐款门”、“兽兽门”、“日记门”、“公交胸照门”、“C语言门”等等,这些“门”,有的确有其事,有的为无聊炒作,还有的是子虚鸟有,有的是恶意传播。无论哪种情况,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现象,关注它并不奇怪,有网民企图通过网络予以宣传或者扩大影响,也可以理解。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4.
理性表达,理性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亿,近2/3的网民或在网上发过帖、或参加过“Web2.0”互动。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自由表达意见,传递声音的主要渠道,无论是对“虐猫女”的人肉搜索还是对“正龙拍虎”的拍砖打假,网民们把网络上虚拟的权利兑现于实际行动上,无不显示了网络民意的力量。网络民意力量的凸显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媒体中流传着一句话:网络新闻只能活15分钟。网络媒体最初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海量。当这种海量新闻已经达到一种“不见庐山真面目”的态势时,就需要网络编辑摸索出网络新闻整合之道,带领受众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标题整合——网络编辑的最常态新浪的陈彤曾经说过,“如果网络新闻编辑是完美主义者时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超链接等各种编辑手段的“发明”,使网络编辑们为了追求完美可以在一篇文章或者专题里做数个超链接。对网民而言…  相似文献   

6.
(一) 近年来,网络民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彭水诗案”、“西丰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到“瓮安事件”,还有拉萨打砸抢事件被西方媒体歪曲报道、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被藏独分子抢夺,等等,中国网民集中、强烈、突出地表达了对这些事件的爱憎。网民们密集的评说、议论,被认为是“网络民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发展十分迅猛,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网站就达到了287万个、网民3.1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目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舆论传播也产生了根本改变,舆论与网络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到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网络舆论工作者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强大。  相似文献   

8.
若要评选“2006年度中国最具轰动性的网络事件”,“铜须门”事件无疑是最大热门。一位丈夫在网上发帖,声泪俱下地控诉自己的妻子红杏出墙,与网络游戏中的玩友“铜须”发生“一夜情”,并将妻子与该玩友的QQ谈话全文照登。一时间,不辨真假的网民们群起攻击,讨伐之声不断。事件当事人“铜须”的身份被曝光,他和他的家人、朋友、学校受到无休止的骚扰和恐吓……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是目前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新兴媒体。在这个平台上,文字、数据、图片、声音、图像等各种形态的信息都可以自由地、双向地传播。正因此,网络媒体也成了强制性传播的“理想”场所。根据CNNIC的调查,2006年网民对于互联网最反感的问题主要是网络病毒、网络恶意软件、网络广告、网络垃圾邮件等。由此可以看出,网民们最反感的网络内容,多数属于强制性传播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文化文本作为一种“元语言”行为、批判行为,可以说是新生代网民“游走网络”、“点击体验”的一种例行反应和集体无意识的映射、释放。本文从互文本理论角度入手,以网络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杜甫很忙”等文化现象为例,就新生代网民对网络流行文化文本的互文性建构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9年元旦节的到来,有关春节以及“春晚”的话题已正在被大众习惯性再度关注;北京网民老孟“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这样的口号涂在自己车上并且获得了百万赞助的那一刻起,有关“网络春晚”和“山寨春晚”话题也开始成为年轻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13.
徐雯雯 《声屏世界》2008,(10):68-68
自从人民网为网民开通“什锦八宝Fans圈”,4天中就有4万网民注册,Fans们自称“什锦八宝饭”,真情流露之中透着一股亲昵。人民网此举可谓应时顺势,在政府形象深得人心,领导人在人民心目中日益“高大”的情势下,开通“什锦八宝Fans圈”,不仅仅是对主席、总理的政府形象宣传,而且是一次成熟且有成效的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作为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对的文明和伦理问题.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冲突、信息欺诈与信息垄断、数据爆炸与个人隐私、自由的边界与社会责任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今,网络用户数量庞大,网络社会具有复杂性、全球性、虚拟性,给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且带来新的挑战.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和组成单元.网民应网而生,有什么样的网络,就有什么样的网民;网络因网民而兴,有什么样的网民就有什么样的网络.  相似文献   

15.
"很黄很暴力"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一位不幸的13岁北京女孩,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整治网络视频的宣传工具,说出了"很黄很暴力"这个2008年第一个流行语.网民们恶搞此事时以暴易暴,使得被宣传机器伤害过的未成年人再遭伤害,尴尬之中难以继续.其实,这件事情以讨论网络暴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收场,浪费了资源.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16.
Door“门”,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名词,这几年来却成了一个网络热词,并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网友们喜欢将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或超强娱乐性的事件,统统取名为“XX门”。这几年来,在中国网络上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门”事,如艳照门、踩猫门、献身门、普惠门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其实,就如媒体人谭人玮所说,可能网民们“并不真的认为这些官员都戴的是名表,他们要的是对此评论的权利”。一位网友说,网络典论就像猴子掰玉米。丢掉一个,再掰一个,我仍拭目以待,下一个轮到谁?  相似文献   

18.
栾轶玫 《视听界》2008,(3):64-65
大众对网民的定位,基本上是“非主流”,近期网民的表现明显有了改变,一方面由分享向怀疑转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由非主流向主流靠拢。这种靠拢很明显地体现在网络上的“议程设置”,网民比以往更积极地关注“主流问题”,也就是一些更为严肃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20.
张小平 《现代传播》2002,(6):128-129
网络语言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 ,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一般来说 ,网络传播语言由两部分内容构成 :一是普通话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 ;二是仅使用于网络交际的非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有如下特点。一、创新性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 ,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 ,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