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老师讲授排比的修辞手法,常常先举课中出现的例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相似文献   

2.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3.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5.
如何写好作文,是一个一直困扰许多同学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呢?依我看,除了语文基础和写作基础知识、文学素养的缺失及练笔不够外,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同学都不知在写作前应注意些什么。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教《师说》,只抓了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故此四个字中,“师”是最主要的,是“主帅”,“愚”、“圣”、“学”三字则是其“兵卫”。  相似文献   

7.
《师说》一文以"师"字立骨,说"愚"以证"师道"不可废弃,说"圣"以显"师道"意义深远,说"学"以明"师道"复兴途径,"愚"、"圣"、"学"如辐之凑毂,与"师"结为严密而完美的整体。窃以为,若抓此四字讲授,可望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 ,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荡气回肠 ,原因可以列举许多 ,但有一条千万不可忽视 ,这就是 :作者正是凭借贴切、精到的比喻 ,写就了《荷塘月色》绝妙、神奇的意境。何以见得 ?仅仅是两处以“睡”为喻体的比喻 ,便使人拍案叫绝 ,回味无穷。其一 ,以“小睡”比喻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深夜 ,荷塘之上。月 :静静的 ;云 :淡淡的 ;雾 :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 ,使得月光不能朗照 ,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用什么来描述这种意境呢 ?作者给我们精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喻体—…  相似文献   

9.
“古”是《师说》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据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  相似文献   

10.
教师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手中掌握着民族、国家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新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曾经以学生的身份听老师解读经典《师说》.如今,我已为人之师,经历了一届高中班主任的教育生活,再次翻看《师说》,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认识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对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如下一节谈到韩愈作《师说》(同属高一册)的语: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对此已有一些教师和同学问我:中国历代各级官府都办有学校,西周有国学、乡学,汉代有太学、州郡县学,至唐以后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府州县学。再就民间来讲,虽然西周以前学在官府,由于孔丘开私人讲学之  相似文献   

13.
选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师说》最后一段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课本没对「古文」注释,我认为这是一个缺憾。理由有三:一、在散文发展史上,韩愈第一个提出了古文这一概念,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此之前并无古文之称。所以,不应忽略不注。二、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文以载道」的核心思想,自言:「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  相似文献   

14.
王先生章的“两个观点”说匡正了教参及一般材料的谬误,是很有见地的,但对王先生中关于两个观点的论述过程的分析,笔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师说》“练习”献疑江苏南通县四安中学王益民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师说》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题目要求是:“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其下编有三组小题,人教社配套《教参》均有“参考答案”。该题的1、3两组题及“参考答...  相似文献   

16.
17.
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文笔清新自然、感情细腻柔婉,宛如山涧的清风而丝丝入骨、夜阑的桂子生暗香盈袖。因而也一直是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首选范文之一。它们曾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  相似文献   

18.
李根芹 《文教资料》2005,(23):164-165
《师说》和《劝学》都是古文名篇,由于其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使其成为古代文学文选及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笔者以为,现行的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中对《师说》的一处标点和对《劝学》中“参”的注释有误。分述如下:一、《师说》中的一处标点值得商榷《师说》中有一段文字,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都作如下标点,本人觉得值得商榷: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按以上的标点方法,是把“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都当成是笑话别人的那些人的答语。这样理解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学的翻译越来越受关注。在众多佳作中,凭借对师生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探索,《师说》这篇上乘之作吸引了不少人进行翻译。本文以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修辞、句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两篇译文的对比,以期找出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一些有益方法,并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师说》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也是名篇。多年教学《师说》,总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现加以辨析,算作教学《师说》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