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于那个英雄时代的女神与妇女等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女神还是女人,她们女性意识都还没有萌发,处于屈从和附庸的地位,女性用男性的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被缚在男性的尺度之上,成为了男性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石楠的传记小说《一代名妓柳如是》为研究对象,对作品中柳如是形象塑造的修辞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该作以雄化、道德化、神化手法将柳如是从“一代名妓”塑造成了一个“女英雄”和“女神”,但同时也使柳如是出现了性格上的矛盾,体现了作者修辞方式上的矛盾,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有着女神崇拜的痕迹以及对文学原型的延伸。但是,两部文本中,女性崇拜的神化历程以及神性架构却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皈依与消隐。从文本出发,从神话系统的建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崇拜和太阳之光的归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对女性崇拜的神化历程进行深层的探视,可初步窥探并阐释女性命运的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男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男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利益,把女性加以简单的分类,其中最津津乐道的一般是这样两种类型的女性,一是风流才女,二是巾帼英雄.前者是男性赏玩的对象,男性需要这样的女性来点缀自己的日常生活;后者是男性提倡的榜样,男性需要这样的女性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利益.在这样的强制性命名之下,女性从复杂的生命存在变成了简单的符号象征,呈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5.
以屈原、曹植、李贺为代表的古代浪漫诗人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一脉相承,引人注目.他们突破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以瑰奇纵横的笔调,对传统女性进行颠覆性重塑,以女神或女鬼等神化女性形象取代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这些偏离正统审美观的神化女性形象,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取向,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折射出诗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神话向我们描绘了广阔的古希腊社会生活画面,其中众多性情各异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如何从主宰创造的女神转换为男性的配角的。其轨迹大致是从至上女神——男神家属的女神(妻子、女儿)——男性英雄的财产,社会历史从女性拥有话语权的母系社会发展到了男性掌控话语权的父系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就从操控一切变为一切都被操控了。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从“名妓照”开启了一场女性图像“观看”与“被看”的视觉消费景观。在读图狂欢中,名妓从“青楼女子”转变为“公众女性”;重回历史现场,可以发现名妓从传统的“娱人者”转变为现代时尚的“引领者”;而通俗文学作家也在传统文人到职业作家的身份转变中完成了现代转型。鸳鸯蝴蝶派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俗文学作家能够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中寻找出路,将诸如名妓一类的符号与上海现代化的商品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通俗文学的现代发展。名妓照构建了女性图像的公共阅读场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女性形象视觉建构开了一个头。  相似文献   

8.
受中国传统命运观影响,有才华的男性文人常常会将自己的不得志归咎于“才命相妨”。随着明清女性文学的繁盛,才命观又在才女身上逐渐衍生出“才女命穷”的说法。然而,纵观清代闺秀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她们虽然承认命运却不迷信命运,她们不仅用自己的力量温和地消解着男性话语体系中有关“才女命薄”的规训与束缚,还将“命”当作不幸的慰藉、社交的话术及反观自我生命状态的镜子,实现了女性在才命观上的突围。  相似文献   

9.
清初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沉的亡国之痛,使作家的目光开始转向了一向被压抑、被漠视的女性身上,以突显男性群体的懦弱无能。清初文人在其戏曲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是才女,有的是贞女,有的是女杰等。这些女性形象的形成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思潮的影响,更有创作主体特殊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唐代名将李靖的神化是中国历史上人物神化的典型案例。历数唐到明清的文学作品,由唐代名将到托塔李天王,李靖的形象一步步发生变化。李靖在外来佛教毗沙门天王的熏陶下,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被神化和世俗化,成为今日著名的李天王,完成了其形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近代女性高等教育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女性高等教育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培养并造就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女性人才。但其缺陷与不足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男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女性高等人才专业分布极不平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虽相隔半个多世纪,但却通过《生死场》把这两个天才女性的心灵连在了一起,该作从小说到话剧,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对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索,是真正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表现了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与透彻。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学意义的层面分析,薛宝琴的独特气质与道家文化相关,具体表现在:逍遥自在的人生体验、真纯真率的人生理念、无视礼法的人生境界。而邢岫烟的淡泊人格与儒家文化相关,体现在:理性克制的处世态度、朴素淡然的君子之风、推己及人的为士之道。从小说对这两个形象与其他女性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曹雪芹进步的妇女观:赞颂女性的美好品德和出众才干;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反对男尊女卑,呼唤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核心资本,人才的竞争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准。中国的基本国策是重视男女平等,并将人才的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中国女性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人才,在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无论是能力还是数量,都在与日俱增。但在少数民族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过程中,诸如生产力水平、社会意识、科学技术、家庭、学校、单位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着力促进女性人才发展是十八大提出来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高职女性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有国际视野、国家视野、区域视野和学院视野;要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深厚的文化素质和女性特质、精湛的专业技术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女性人才;要通过育人的学院途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委托代培等途径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1/2,但女性人才资源却十分贫乏。其原因有社会和自身两方面,致使在现实中仅有极少数女性人才脱颖而出,而相当一部分女性人才则被埋没。使其学识和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导致女性人才资源浪费,这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研究女性人才埋没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对女性人才埋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开发女性人才资源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女子大学是促进民国时期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为保守落后的中国高等教育输入了新的教育模式,带来了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式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这一时期教会大学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存有诸多消极影响,但它对妇女解放运动,乃至对中国历史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男性文学”,《水浒传》基本上写男人的打家劫舍,南征北战,女人只是其中的点缀,而且女人们无论当死与否,最终结局几乎全部是“不得好死”,她们的死只是众好汉上梁山的一个由头。  相似文献   

19.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图循着历史的轨迹,对美国黑人男作家和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具体分析,探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扁"到"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蜚声当代文坛的作家苏童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美丽但病态的女性形象,她们大致可归为淫荡、阴毒、长舌庸俗三类,解读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可穿透苏童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以苏童小说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效应,其思想中渗透的男权中心意识势必造成较为恶劣的影响,甚至阻碍我国女性主义的健康发展及我国两性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