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一、讲究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是古诗教学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义,感受诗境,体会诗情。为保证效果。应讲究背景介绍的针对性。(1) 因诗而宜,确保精度。古诗背景材料包含甚多,究竟介绍什么,得因需要而定。如与诗句理解关系不大,则无须介绍,像有些写景诗对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可不必介绍。即使背景与诗句理解关系密切也要认真权  相似文献   

2.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易读上口,语言凝炼、形式严整、意境优美等特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中小学教材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青少年喜欢这些古诗,也喜欢背诵这些古诗。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其美的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陶冶,享受到美的情趣。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披文入情 感受美于意境之中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里的感情,诗人把这种“情”与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了生动、鲜明,具有一定深刻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古诗的读音汉字有字同音异的特点,如果读错了,就不能正确理解词义,或者造成平仄不调.如"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胜"应读去声,"美好"的意思;"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应读阴平,"绝胜"是"极似、最象"的意思."出没风波里"和"没在石棱中"的"没",应读mò,"沉下"和"深入不见"的意思."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散",应读去声."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应读zhāo."应知故乡事"的"应",应读阴平."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思",应念去声;"漫"应念阳平."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应念阴平."君看一  相似文献   

4.
5.
古诗满章“四言、五言、七言”僻词生字,似乎极枯燥,极难讲生动。实际上只要你下功夫,探索改革教法,准能使古诗教学“妙语生花,妙趣横生”。一、转换语言,深入浅出古诗教学,要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较艰深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应的风趣明快的口语,从而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感情与蕴含来。如讲张继的《枫桥夜泊》,教师可紧扣诗人路过苏州时停船枫桥,看到“月落”、“江枫渔火”;听到“乌啼”、“寒山钟声”;产生“霜满天”、“对愁眼”的感觉,将诗译讲为: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都降着霜,诗人睡…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学古诗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其社会角色的局限,以及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重新审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说。一、深度之说——“有话以后说”许多古诗通过诗人对景物、对事件的传神写照,要么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么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要么反映诗人当时的人生心态等。不管怎样,由于时空跨度长久,背景错综复杂,许多内容对生活层面、社会阅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而古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材料。而古诗欣赏教学则是提高初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童敏树设计意图以背诵诗歌和品味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教学步骤一...  相似文献   

9.
古诗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一环。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是最能够培养学生人伦情怀、人性感受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把这三种境界与古诗教学相联系.想必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境界在期盼,瞰察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先读后讲,读中求解。对诗的领会,关键是熟读、多读。熟读,其义自见;多读,可以旁通。所:以诵读是理解诗的基础。二、先粗后细,分层理解。所谓“粗”即诗中浅显易读好懂的表层意思;所谓“细”,指诗中较深刻,较隐蔽,不易理解的部分。先粗后细解古诗,可先整体后部分讲读。先对诗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尔后逐字逐句细细讲解。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符合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三题     
粱灶群 《师道》2003,(10):26-27
名字的故事给新班级上课,我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名叫梁灶群(板书)。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名字有点特别和俗气,因为‘灶’字很少用作名字,使人想起农村做饭烧水的灶台,黑乎乎、脏兮兮的,很俗很土,猜想我定是农家妹子,而我的名字也一定跟迷信五行有关,大家猜得很有道理。我的确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名字也的确与五行有关。算命先生说我五行缺火,火在灶里最常见,父亲相信他的话,让我用了这个名字。希望‘灶’字能给我带来平安和幸福。我以自己的名字写了一副对联:灶神烹佳肴立地,群民享美味为天。横幅是:尽职尽乐…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三题     
一、因材施教教育界的老前辈说过:教师的教学要吃透两头——一头是透彻了解学生,一头是透彻掌握教材。这话很有道理。吃透两头才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假如教师不考虑阅读课与讲读课的类别,不区分古文与现代文的文体,不注意课堂的学生知识反馈,墨守某一种教学模式,那么,他的课一定是上得很乏味的。贯彻因材施教就能把课教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比如有一位老师教《小石潭记》,他先找来一支小溪流水的钢琴抒情曲,还自己朗读课文,课堂上播出配乐朗读录音,同学们被淙淙的山泉之声的前奏所吸引,进入了文章的意境“如鸣佩环,心乐之”。分析课文时学生情绪活跃,下课就有些学生对课文已熟读成诵了。还有一位老师教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三题     
火花刚萌芽的笋,生机勃勃,细雨小水也能助它成林;然而,即使每天浇成担的水,也难使受到摧残的枯竹叶翠枝青。知识好比水。既可淡而无味,亦能香醇艳浓;既可苦涩似黄连,也可甜美如甘露。善教者,善将知识之水酿成甘露,使饮者沁入心脾,回味无穷,尝了一口,想得一杯,品了一杯,慕求一桶,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三题     
有人以为,听别人的课会失去自己的风格。如果不是一种借口、一种托辞,这至少也是一种误解。李可染为一代画师,成功的诀窍何在?他的体会是:“要向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学习,也要向有缺点的艺术作品学习……有的作品构思很好,意境很美,只是意匠手段不高,以致表现得很不充分。我们 可以学习他的构思和意境,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得很充分,使失败的作品变为成功的作品。”(《李可染画论》)绘画如此,教学亦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可染师承百家,脱胎而出,方有可染笔法。鲁迅广征博取,取法他人,而鲁迅风格犹存。我们还是多想想其中的道理吧!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公元前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上的诗。庐山景色秀美、气象万千。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及作者在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想要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因此,在描景中揭示哲理是此诗最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近日,笔者观摩了一次古诗专题教学比赛。为了学好古诗,执教者可谓想尽了办法。但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在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引入不少古代诗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8.
古诗之中所流淌的,是千年不衰的纯正文脉。学习古诗,就是传承千年不变的"文化基因"。语文课上,当儿童与一首首经典古诗相遇时,应该引领他们进入这样的一种境界——三维共振,相互融通。把古诗的诗意从儿童的内心深处唤醒,外在的诗,慢慢变成内在的言,内外融合,形成新的语言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与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素质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