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义柏 《广西教育》2005,(6A):39-40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做数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创造,自己去感悟,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生成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就是做"。通过"做"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素养。《数学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操作、猜想、归纳分析,进行合情推理及进一步逻辑推理,进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面积的意义》是第六册第八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词语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石卫娟 《黑河教育》2014,(12):41-41
正《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经历、体验",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亲身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结合实践,笔者谈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一、在情境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现代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真切的数学体验,在体验中学生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掌握数学策略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设计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8.
余志荣 《考试周刊》2015,(17):70-71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主动获取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的过程,让数学课堂成为学习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  相似文献   

9.
学习数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特定的数学教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逐步认识所学对象的特征,获得数学体验。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思维的形成、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数学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尝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的教学目标中要有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某个过程,获得某种体验。小学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受、体会和领悟数学,积极探索,大胆发现,善于并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谈谈做法。  相似文献   

11.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要有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整个过程,获得良好体验.小学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受、体会、理解数学,积极探索、大胆发现,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亲身或虚拟地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体验和空间想象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1.在观察中体验,建立表象。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也可以从中选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5.
朱丽凤 《现代教学》2009,(10):58-58
课程标准中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小学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具体分析,就是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16.
做数学是数学教学一种质的飞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实验等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丰富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积累、表象积累中获得更新的感悟,让数学学习具有鲜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并获得一些体验。"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亲历中优化体验,感受学习的价值与成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19.
顾祯 《广西教育》2012,(17):77-77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出的过程性目标,可见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切身体验。体验能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及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20.
分数是中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算的掌握,而且要让学生感悟到引入分数、扩张整数系是数学发展的需求,其中丰富的数学内涵、价值、思想、活动值得学生用心体验。分数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被设计安排为螺旋上升的知识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展示分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一段体验性学习经历,促进"四基"协调发展,全面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