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戴着一副眼镜,说起教育,滔滔不绝。从洋思经验,到建平模式;从苏霍姆林斯基,到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侃侃而谈。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泽平校长时的印象,感到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校长。  相似文献   

2.
十月底的一天早晨,学生小蔡的母亲匆匆来到学校,向我了解情况。原来,小蔡告诉母亲,他弄坏了同学的钢笔,要赔20多元钱。可母亲发现他的话前后矛盾,便产生了怀疑,特意到班内来调查。这之前我注意到小蔡最近买了许多玩具。他母亲一听玩具的事,便叫了起来:“他说那些玩具都是同学的。还  相似文献   

3.
吕海燕 《山东教育》2005,(16):12-12
那天中午,因为下大雨,很多孩子在校买饭。放学时,刘新找到我:“老师,借我一元钱买饭!”看着他着急的样子,克赶快把钱塞到了他的手里。拿着钱,刘新高兴地说:“老师,明天一定还给你!”我记得“一定”这个词,他说得特别重。可是三天过去了,刘新一点也没还钱的意思。我笑着在心里想:这小家伙,借老师的钱还敢不还!  相似文献   

4.
真实的善良     
有一个时期,我因医牙,每日傍晚,从北影后门行至前门,上跨街桥,到对面教育印刷厂的牙科诊所去。到那立交桥上,我几乎每次都看见一个残了双腿的老头儿,卧在那儿伸手乞钱。其中有三次,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给那瞎老头儿钱。照例是十元钱和一塑料袋儿包子。过街桥上上下下的人很多。不少的人便驻足望着那一情形,但是没人掏出自己的钱包。有一天风大,将老太婆刚掏出的十元钱刮到了一个小伙子脚旁。他捡起,明知是谁的钱,却若无其事地往自己兜里一揣,扬长下了跨街桥。所有在场的人,都从桥上盯着他的背影看。我想他一定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没勇气回头也朝桥上的人们望。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丢进卖铅笔人的筒中就走开了。但他又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急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取  相似文献   

6.
对于一个依门乞讨的乞丐,如果你给他一元钱,他的满足程度很可能就是100个单位(假设心理满足程度可以这样量化);而对于一个亿万富翁,你给他一元钱,他的满足程度只会有1个单位,也许还不到。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元钱因为给了穷人,社会总福利增加了100,而如果给了富人,社会福利仅仅增加了1个单位。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读》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章,记载了一个美国大作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大作家小时候家里很穷,为生活所迫当起了报童。有一天,来了一帮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小报童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抢走,便驱车而去。这时正好一位乘坐着马车的影星经过,看到此景后,影星一边安慰小报童,一边表示立即去追赶。过了一会儿,马车回来了,影星把报童被抢的钱如数还给了他。小报童渐渐长大,成了一名作家,有一天他忽然想起:马车哪能追赶上汽车呢?他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影星是为了不伤害他那幼小的心灵,用美丽的谎言让他理所当然地收下了钱。  相似文献   

8.
雷杰能 《江西教育》2007,(11):25-26
他戴着一副眼镜,说起教育,滔滔不绝.从洋思经验,到建平模式;从苏霍姆林斯基,到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侃侃而谈.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许泽平校长时的印象,感到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校长.  相似文献   

9.
钱梦龙,名的语教育改革家。长期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语教学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冲破传统语讲读模式的藩篱,创造性地提出了“语导读法”这一富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步良 《中国德育》2007,2(11):47-47
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你和你的好朋友到书店买书,出来后发现你身上只剩一元钱,你朋友的钱已经全部花光。两个人坐公交车回家一元钱不够,而天又快要黑了,这时,你是把钱给你的朋友让他乘车先走,还是选择自己先走而把朋友留下?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善于揣摩老师心理的学生会说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把钱给朋友,让他先回家。  相似文献   

11.
前一阵,我在晨间检查中发现班内的芳芳口袋中有一叠钞票.其中竟然有一张超过十元的人民币。晚上这位家长告诉我一件更令我吃惊的事:他发现女儿常不经大人许可.擅自拿家里的钱送给同伴.和她们一起去买零食吃,教育了几次都不起效。我知道他是个公司老板,条件优越,有钱放在家里,孩子取钱很容易。他为此也十分困惑:“家里经济条件这么好,平时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并且家中的零食源源不断,可孩子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拿家里的钱呢?”  相似文献   

12.
一失足成千古恨 2001年6月,16岁少女韦全棉结束中考后,决定到外边去闯荡大世界。她只身到了广州,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家乡的小伙子李明飞。他长得帅气又热情,很快就赢得了韦全棉的好感。这年的8月15日,韦全棉接到父亲从家乡打来的电话:让她去南宁市一所中专读书。李明飞决定当一次护花使者,在漫长的旅途中,李明飞对韦全棉呵护备至。到了韦全棉的家乡那恩镇,两个人的情感已升温到难解难分的程度。李明飞乘机说:“你何必去读那个自费的中专呢?现在本科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工作,你还不如趁早打工多挣些钱……”  相似文献   

13.
熊丙奇 《成才之路》2010,(16):I0011-I0011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广东东莞石排镇从幼儿园到博士,实施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这一石激起干层浪。被称为“中国最牛教育强镇”。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5月12日来到东莞石排镇,他说,“政府推进免费教育的钱来自税收,用群众的钱帮扶贫困者读书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晚修前,一位男生丙哭哭啼啼地跟我说:“黄老师,有人诬陷我拿别人的钱。”我从他的叙述中了解了事情的大致经过:班上一位女生甲走出教室前门时,掉了1元钱。丙刚好从讲台下来,蹲在前门旁系鞋带,女生乙就讲是他捡了那位女生甲的钱。而他说自己根本没捡。  相似文献   

15.
少打一次车,少做一次美容,吃饭少点一个菜,省下来的钱积攒起来去投资,让钱生钱.富人钱生钱,穷人债养债.节省钱、尊重钱是很多富人的习惯. 李嘉诚生活的节俭是尽人皆知的.有一天李嘉诚先生从酒店出来,掏车钥匙时从兜里蹦出一元的硬币掉到地上,李嘉诚弯腰去捡,一个印度保安把钱捡起来递给他,他接过这一元钱,从兜内掏出一百元港币给了保安,又把这一元钱也送给保安.别人很不解,问李嘉诚先生为何这么做,他说:"这一百港币是他给我服务,我给的报酬.  相似文献   

16.
"老师,我的十元钱不见了。"放学后,杨光急冲冲地闯进办公室,哭丧着脸对我说。我忙安慰他,并向他了解情况,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这十元钱是他准备用来买风筝的,放在了书包里,等这会儿买风筝的时候,却发现钱不见了。  相似文献   

17.
莲花 《家教指南》2004,(4):51-51
有一个黑人家庭,母亲想让渐渐长大的儿子做些事。一天,她让儿子去零售商店买点食品,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心里非常自豪。到了街上拐角处,一群小孩把他几拳打倒,抢去了钱,孩子流着泪跑回家,把一切告诉了母亲。母亲没说什么,给了他更多的钱,让他再去。孩子不愿去,母亲告诉他说,你没惹那些孩子,你没有错。别理会他们就行。孩子怯怯地走了。不久,他又慌慌张张奔回家中,他告诉母亲,那群小孩又追他了。母亲责备说:“难道因为这个就往家里跑吗?”她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再去,孩子无可奈何地去了,结果钱被抢了,还遭了打,他哭喊着往家里跑,向母亲哭诉。…  相似文献   

18.
耶稣的樱桃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捡,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两人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9.
北大教授钱理群发表在2012年9月13日《南方周末》上的‘告别教育”宣言,令人沉思。中国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就业教育,这两句话概括了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失望。他表示,应该提倡从我们身边做起的一种静悄悄的教育变革,相信来自底层的众多草根教师大胆主动的改革能逐步推动教育现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近代篆刻大家钱瘦铁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位艺坛永恒的探索者。钱瘦铁;名字叔,号瘦铁。1897年;他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的农家。为谋生计,家里把童年的钱瘦铁送到苏州双龙街汉贞阁碑贴店当了一名学徒。从此;钱瘦铁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汉贞阁,年幼的钱瘦钱得以接触到历代碑帖耳濡目染,使他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汉贞阁店主唐伯谦是苏州刻碑高手,他所摹刻的碑帖,神形毕肖。12岁的钱瘦铁师从唐氏,学习刻碑,为他日后步入印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汉贞阁6年的学徒生涯中;他不仅学会了刻碑;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