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昙寺在青海省乐都县城西南26公里处的南山脚下。据史料和碑志记载,寺院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朱元津应三罗喇嘛请求,敕赐寺额为"翟昙寺"。后经永乐、宣德等帝扩建,成为河煌地区著名的喇嘛教寺院。翟昙寺以古朴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壁画著称。其中总面积约360平方米的回廊壁画,是该寺的艺术精品,在瞿昙寺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翟昙寺回廊建筑共计引间,现28间回廊墙面上充满了以佛本生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壁画,其场面之宏大、构思之奇巧、形象之逼真,令人赞赏不已。从现存壁画的风格、技巧及有关题记来看,其制作完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藏族艺术之乡——热贡,它就是“热贡艺术”的所在地c热贡艺术是以藏传佛教故事为主要内容,以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表现手段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考其历史,根基深厚,源远流长。早在15世纪,随着藏传佛教在青海藏区的普及和盛行,各地广建寺院,修筑庙宇。于是主要为宗教服务的民间绘画、雕塑等艺术开始兴旺。同仁县的郭麻田、承沙日等四个自然村的农牧民竟相从艺,人员日益增多。到17世纪中叶,艺人辈出,热贡画派风格也初见端倪。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遍及青海、西藏、…  相似文献   

3.
高城 《寻根》2016,(4):109-114
正藏传佛教有许多隆重的节日,这些节日往往是展示和弘扬藏族宗教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流行于藏传佛教中的晒佛节,就是其一。晒佛节,又称瞻佛节和浴佛节,一般在藏历二月初或四月、六月的中旬举行,时间和形式各地略有不同。蔚为壮观的年度晒佛晒佛节,流行于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等藏区。每年这个节日到来时,各个寺院会将寺内所藏著名的巨幅布画及锦缎织绣佛像请出,抬到展佛地展开,让佛徒和世人观赏。展地一  相似文献   

4.
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被人们称为藏族地区著名的三大文化艺术宝库的萨迪寺、德格印经院和布达拉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藏族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为祖国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萨迹寺被誉为第二敦煌的萨速寺,座落在喜马拉雅北侧奔波山卧象岭山腰的灰白色山坡上,距日喀则城大约170公里,海拔4if多米。“萨达”即灰白土之意,其寺院与教派均因此得名。萨迪寺始创于公元1073年,以后经过号称萨述五祖的萨迪…  相似文献   

5.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论析罗润苍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领袖继承问题而创立的一种高僧法嗣传承法,是藏传佛教在法位继承方面有别于佛教其他派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发端于13世纪初期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后被主流派格鲁巴(俗称"黄教")采用、推广,成...  相似文献   

7.
牛达生 《寻根》2008,(1):86-89
近20年来,小泥佛、小泥塔或者说“擦擦”,包括西藏在内全国各地多有发现。据我初步研究认为,汉地小泥佛、小泥塔和藏地“擦擦”,是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系统。关于藏地“擦擦”的研究已有几部专著面世,如张建林“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擦擦》,刘栋《“擦擦”——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张鹰《西藏脱模泥塑》等,对藏地“擦擦”的研究,都有相当的水平,也有相当的深度。而汉地小泥佛、小泥塔,虽说多有出土报道,但总体上说,似乎还缺少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就汉地的小泥佛、小泥塔的名称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8.
王尧 《中国文化》2009,(2):82-91
大家知道,中国有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和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三大门派。佛教三大门派,在中国都有传承。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的藏族地区形成与藏区文化结合的特殊形式,然后延伸到蒙古地区、满族地区,在藏蒙满地区比较集中,都信仰藏传佛教。传到蒙古以后,比如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布理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都是蒙古人的后裔,也都信仰藏传佛教,到现在也是。  相似文献   

9.
寺院与旅游     
寺院与旅游李映辉旅游业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日益受到重视。在无数的旅游景点中,佛教寺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佛教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寺院也同时在华夏大地出现,此后历代造寺不止,数量是很可观的。虽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的毁拆,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0.
到藏区旅行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定要去瞻仰的 ,而各处寺院里的壁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早期藏族艺术家们从不制作供人单纯观赏的图画 ,而是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 ,布置出一种与牧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 ,充满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幻境 ,以玄想的形式反映世界 ,让子民在通过视觉的欣赏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普照的佛光。这正是佛教壁画魅力之所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是在 7世纪中叶。那时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传入吐蕃 ,佛教美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土。当时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孔雀王朝时期 ,就把佛经绘…  相似文献   

11.
汉译悉昙文字的一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译悉昙文字的一些问题研究谭世宝一悉昙文字产生及人华的年代目前,学界流行之说,认为悉昙文字产生於西元六世纪。例如,(佛光大辞典》说:“……至第六世纪而作悉昙文字”。①从这种看法出发,有些学者认为悉昙传入中国是在隋或唐代。也有的学者虽然认为,悉昙按理在...  相似文献   

12.
寺庙辨异考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鸿胪寺,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相似文献   

13.
寺庙辨异考     
顾关元 《寻根》2003,(2):38-39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关“寺”的注说,如《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后来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  相似文献   

14.
时光流转     
正古寺·避尘宋徽宗首开画院,出题"深山藏古寺"命画师作画。山腰寺院、林掩残垣都难切心意,只有层峦清泉,老僧挑水一幅最为切意。一担水,煮饭烹茶,洗衣浆衫,柴米话禅是画境中兀生的古寺情结。无为寺,大理苍山兰峰东麓,取义"无为法"。寺中有如此碑文: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无为寺牵涉着一段史事,大理国八位皇  相似文献   

15.
王明磊 《寻根》2013,(6):37-46
九莲山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属南太行山系。清乾隆《辉县志》载:“九莲(山)在石门口内西北,上有九峰形如莲花,故名。东山名东莲,因西莲而得名,路皆石磴,甚险。”现隶属辉县市上八里镇管辖,历史上曾隶属山西省陵川县。该区域内有三座寺院,中间的一座叫“后静宫”;东边的一座叫“东莲寺”;西边的一座叫“西莲寺”,亦称“西新寺”。以西莲寺为中心,分布着40多座大小不等的庙堂和洞窟。根据新乡市考古专家贺惠陆对九莲山古代碑刻碑帽上头发的指向断定,该区域内的俗神造像应该始建于明代。  相似文献   

16.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青海高原上,藏族民间舞蹈以它质朴热烈、清新明快的风格享誉海内外。其中流行最广、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有“卓”、“依”、“龙鼓”、“则柔”、“尧姆”等。“卓”主要流行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康巴地区。“卓”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极为广泛,舞姿节奏变化比较大。轻歌曼舞时,舞姿舒展轻柔,节奏缓慢、稳健而豪迈,给人~种飘逸之感;劲歌狂舞时,舞姿洒脱粒矿,节奏敏捷而激烈,透出一股阳刚之气。“依”是汉语“歌舞”的意思,在康巴地区又叫“弦子”,也是青海牧区流行极广的一种藏族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17.
昭觉寺是四川地区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圆悟克勤禅师亦是昭觉寺历史上最出色的禅师.在克勤禅师住持昭觉寺时期,不仅寺院的管理方式有重大改变,既是寺名也经历"崇宁"、"天宁"、"报恩光孝"等演化.使得昭觉寺逐步走入国家大寺的行列,从而促使昭觉寺在宋代的发展到达顶峰.  相似文献   

18.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19.
张冠李戴的“药王”郑金生一、张冠李戴的韦慈藏“药王”“药王”是中国古代民间广为人知的医神。自古至今,各地出现过许多“药王”。但是,医学史有明确记载的“药王”不是在民间被多数地区奉为药王的唐代的孙思邈,却是唐代的韦慈藏。韦慈藏在唐代并没有太大名气,在正...  相似文献   

20.
“青海是彩陶的王国!”来青海参观。旅游的客人和当地居民常有这种感叹。青海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社会经济非常繁荣,与同时代中国其它地区相比毫不逊色。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制造了难以数计的彩陶,生时用它盛物,死后用它随葬。今天,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经常发现有彩陶出土。全省现已调查、登记的这类文物点有800余处,共出上彩陶3万余件,而这仅仅是埋藏在地下的彩陶中极少的一部分。马家窑文化一度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它包括五岭下、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