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部要留住优秀人才,必须让这些优秀编辑有成就感,如何让优秀编辑有成就感,就需要主办单位重视,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培养对编辑事业的热爱,编辑部内部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及搞活杂志,发掘各位编辑的潜能,提高编辑人员待遇。  相似文献   

2.
编辑选题策划能力从何而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琼 《编辑之友》2007,(4):44-46
编辑是维系国家与民族兴衰的精神使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纽带、桥梁,担负着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重任.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来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信息载体和媒介形式发生了根本的革命,社会和民众传递信息、交换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快捷、方便,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急剧加快.由此,作为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加工者的编辑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编辑活动领域的扩大、过程的加快,编辑活动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由单一服务变为综合性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3.
几乎每期函授学习开始,我们都会收到学员这样的来信,讲述他们迈步进入学习新闻写作这个领域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到什么可以写成新闻的事实,抓不到新闻素材。他们说,也学习了新闻的定义,诸如什么“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读者应知、欲知和未知的重要事实”,等等;也学习了新闻应该具有“五个W”基本要素名至也知道了新闻应当是倒金字塔式的写法,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前面,等等。可是,一行动起来,不说两眼一抹黑吧,却总是看不到周围有什么新闻。大家天天生活在一起,尤其是生活在基层连队里,每天出操训练,执勤工作,…  相似文献   

4.
何兵 《编辑之友》2007,(5):20-21
图书的畅销涉及多方因素,既与图书创作者、出版机构相关,也与图书编辑密不可分.要清晰地把握图书的市场前景或者当前市场下的读者需求,需要的不仅是编辑们可以显性化的已有知识,更需要其在日常业务的积累巾所形成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的内容我们常常难以将其形象描述,其常为一种感觉.我们称这种感觉为"书感".  相似文献   

5.
一位总编说,报纸有了点子,就有了题目,也就能创造出精品来。看来点子对办报十分重要。 什么叫“点子”?《经济日报》副总编詹国枢说:点子就是独出心裁、与众不同的主意。对于报纸来说,一个点子就是一项策划的开始。随后对这个点子从头到尾和各个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完善,便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报道中,有多种环节,如报道线索、采访、写作、编辑、校对等,但首推第一环节的应是报道线索。报道线索从何而来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报道线索均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任何报道线索就无从谈起。提起报道线索,不少通讯员感到难,主要表现在:我们单位小,又不是先进,无宣传可言,认为本单位出不了什么报道线索,特别是有价值的报道线索;我们单位各方面工作不错,有宣传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人物新闻属于新闻范畴,除了要有新的主题思想,给人以新的启迪以外,还要及时、迅速抓人物新闻的由头。人物新闻由头从何而来?我在实践中体会到: 一是密切注意新近发生的事实。新近发生的事实,不仅能增强报纸的时效性,而且也能使所写的人物同读者贴得近些。因此,在采写人物新闻时,要紧紧抓住新近发生的事实。诸如  相似文献   

8.
一篇政论,就是一面旗帜。政论是传播真理、批驳邪说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起着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巨大作用,说它是“射程最远的大炮”,是“威力巨大的重磅炸弹”,恐怕是当之无愧的。那末,好的政论的无穷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呢? 要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好的政论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阐述党的纲领路线、方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店乡降下一个一吨重的特大冰雹。从地方到中央的一些新闻单位都作了报道,遗憾的是这又是一次失实报道。《人民日报》7月23日报道了这条消息,7月24日就刊登了否定消息,说:“内蒙古千公斤冰雹至今查无目睹者,气象专家认为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冰雹。”7月25日《羊城晚报》刊出一幅漫画,指出此事“是一个叫做鲍永胜的人杜撰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这个地区,究竟是杜撰生造,还是事出有因?很有必要弄个明白。冰雹是个易溶体,调查应从哪里入手呢?《人民  相似文献   

10.
读者是报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读者不需要一些高高在上、对他们指手画脚的记者,也不需要一张对他们疾苦漠不关心、对他们的麻烦事不闻不问的报纸。而需要能集中反映他们的根本利益,时刻在他们身边,为他们着想,给他们办实事的报纸。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除了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作为党的机关报,理应做好为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这就必须坚持“三贴近”,不断强化报纸的“亲和力”。1.“亲和力”来自身子下移视角下移在新的形势下,党能否最终赢得市场,要看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能否与读者靠得更近,即所谓的贴近性。贴近…  相似文献   

11.
一名运动员一生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就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对于体育记者来说,一生能采访一次奥运会,也是足可引以为幸的。2000年9月,有16名浙江记者在悉尼采访第27届奥运会,其中我一人申请到了组委会颁发的正式采访证;比起其他15位同行来,我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工作便利条件,这就更让我感到荣幸。 但是到了悉尼,这种荣幸便很快化成了压力。因为,即使有了这张证,在全球奥运会的正式记者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好的编辑,就工作成果来说,必须达到下列三种之一(全备自然更好):①书籍畅销;②书籍质量高;③有影响力。一个好的编辑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则是要思考为了达成"结果"必须付出什么样的心力?日前有出版人推出向读者报品、带读等活动,尝试走出办公室,直接与读者面对面接触,向读者说书,这就是一种努力成为好编辑的尝试。无论是成为精准牢靠的螺丝钉,还是成为一手包办全部工作的"编辑小农",都是成为好编辑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从50年代初起,就自费订了一份报,30多年了.这份报就是《北京日报》,所以,我可以说是《北京日报》的—个老读者了. 在北京出版的日报很多,我为什么选择订《北京日报》呢?同我的爱好有关,也同《北京日报》能基本满足我的读报要求有关,我打开《北京日报》,常常有一种亲切感.作为居住在首都的一个公民,当然想了解发生在北京的事情.在这方面,《北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事实的反映,和文学创作不同,它严格地受事实的约束。因此,生动的新闻,首先决定于生动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新闻只有几个字:“今日前綫无变化”。事实如此,硬要写得生动就有困难。除非捏  相似文献   

15.
1987年9月22日,河南日报二版发表了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的消息《内乡麦播化肥供求矛盾明显缓解》以后,陆续收到该县一批来信,针对报道中提出的“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凭票每亩地购买48公斤碳铵”,责备“报道失实程度令人吃惊”。经调查了解,该县在改进化肥生产和供应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也是宝贵的,但由于稿件的采写有问题,以致造成风波。这值得我们很好地思索。  相似文献   

16.
有果必有因。无端端的,何来病毒?病毒其实大有来头。 病毒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秩序组织起来,与所在的系统网络环境相适应和配合起来,病毒不会偶然形成,并且需要有一定的长度,这个基本的长度从概率上来讲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的。 病毒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主动传染性”,它可以侵入电脑的整个系统,使其受到感染,而每个受感染的程序又可能成为一个病毒,继续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程序。一个病毒程序的关键性质在于它能够传染别的程序,并且具有传递性,这使它有别于同样具有隐蔽性、激发性和攻击性的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等。传染性是判定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今年第四期《视听界》上的《捕捉新闻灵感十法》(以下简称“十法”)介绍了作者发稿的一些体会。其中“一般不需要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只需符合事实的客观性理由”的“异想天开”法,所指的其实不是新闻。假若新闻灵感真的不需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那不知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奇怪“新闻”来。但我相信,这只是作者概念上的误用,那么其余与新闻发稿有关的若干“法”呢,也颇有可推敲之处。  相似文献   

18.
杨嫚 《网络传播》2005,(9):94-94
2005年7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人们最为信任的新闻来源依次为国内电视(88.6%)、国内报纸(79%)和国内广播新闻(74.9%),对于网络媒体新闻的信任度(45.9%)则大大低于其它传统媒体。可见,尽管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公信力仍然在低水平徘徊。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們报纸正在大量报道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问题,我是联系商业部門的記者,当然要报道商业干部参加劳动的情况。我打算介紹一些坚持参加劳动的商店經理,可是感到有些困难。什么原因呢?第一,报紙上已經报道了不少坚持参加劳动的农村干部,我在商业部門找到的这一些报道对象,基本情况和报上已經登出来的大致相同,沒有什么特点。第二,商业战线的劳动同农村生产的劳动不同,要把商店經理参加劳动的事迹写得生动,吸引入是比較困难的。  相似文献   

20.
一 新闻工作,应该是个有幸福感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幸福感,幸福感可能会比别的职业多. 新闻记者常常激扬文字,传递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信息,甚至可以纠正一些错误倾向、扭转事态发展.新闻记者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些业务活动中,许多新闻记者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看到了所写稿件的威力,进而有了成就感. 曾几何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形势的变化,许多新闻记者被边缘化了,发挥的作用被弱化了,甚至变得无足轻重了,许多记者抓不到新闻的第一落点,甚至发不出独家新闻,有时甚至被网上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拾人牙慧,隔靴搔痒,放些“马后炮”,如此一来,社会的关注程度、重视程度也有降低,记者也就找不到成就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