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篇课文作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个板书就是抓住题目的字眼,以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然后按照观潮经过,“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三部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和雄伟的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懂得作者写的顺序正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根据观察顺序,由远而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叉在一起写了出来。这部分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3.
一、乐学点“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奇特景象。二、施教步骤1.创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用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可看过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现”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现潮日,让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你们看,这就是钱塘江!(在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播放录像教材《观潮》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体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壮观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海水因为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又赋予了“潮”一些新的含义,比如“打工潮”、“下海潮”、“学习潮”、“思想潮”等,又比如“潮男”、“潮女”,说的是某个人比较时尚,很潮。  相似文献   

5.
《听潮》是一篇以景抒情的优美的散文。为了教好《听潮》,可采用以下方法带领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伟大的乐章”。一、抓住一个“听”字对同一景物,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对于海潮,可通过视觉来写,即“观潮”;可通过触觉来写,即“弄潮”;课文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写,故为“听  相似文献   

6.
浅议《观潮》一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江苏常州市博爱路小学王勤《见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入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潮来之时”...  相似文献   

7.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精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作者始终抓住“奇”这条主线,贯穿课文始终.以平实、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观潮》记叙的是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写景的文章,文笔优美,遣词造句独具匠心,是学生学习、模仿的佳作。在这类文章中,“创设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观潮》一课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了潮来前的景色后,让学生自学描写潮来时声势浩大、雄伟壮观,潮来后余波荡漾的景像,并启发学生:“待会儿,请同学们来当小导游,为我们介绍钱塘江大潮。”教师利用儿童天性好奇,好表现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导游这一角色,把朗读、复述、背诵这一要求,融入到…  相似文献   

9.
李明同学问:“老师,《听潮》意思要用“听”来写潮,为什么课文中还用了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能否换成《赏潮》,或者不用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的成功之处在用“听”再现了海的美。从“听”的角度写景,可以描绘出其他角度难以表达的景物。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因为是黑夜,视觉是观察不到的,很难描绘。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单一用“听”就不能真实地展现大海从落潮到涨潮过程的全景,用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来写海潮,既是实际情景的必需,又是听觉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我们”到宁海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象的情形。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抓住潮水到来的声势,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两段:“揭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和“观潮经过”。其中观察经过可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层,第二层是全文重点。作者根据观潮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声后形,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变化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潮来时大潮由远至近声音和样子的变化。写得有声、有形、有势,是全课的重点。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良渚之光,秋分之辉。2023年9月23日晚,万众瞩目的杭州亚运会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开幕。此次开幕式以“潮”为主要标识,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分为“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大篇章,细腻地展现了国风国潮、自然之潮、科技之潮、体育之潮、时代浪潮的碰撞。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点火仪式惊爆世人眼球,真正体现大国“匠心”精神,展现出振兴强国的时代之潮,让钱塘江畔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潮汐阵阵涌煤海海浪滚滚电流来众所周知,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白天海面的涨落叫“潮”,晚上海面的涨落叫“汐”,合起来叫“潮汐”。潮汐的周期为12小时25分。潮汐现象十分复杂,仅以海水涨落的高低来说,各地就很不一样。我国台湾省基隆涨潮和落潮时的海面只差0.5米,而杭州湾的潮差竟达8.63米,难怪宋代诗人苏东坡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钱塘江大潮,诗兴大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击水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然而,几千年来,潮汐并未为人类造福。今  相似文献   

14.
家乡潮     
家乡的海宁潮是出了名的,而我却爱叫它“家乡潮”,亲切的感觉涌起,一如钱江之水。我是个地道的海宁人,但若要寻起记忆里潮来的模样,隐隐约约也只在十多年前了:六岁看潮,人头攒动,声音很响,直升机在空中和大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16.
有关《听潮》的赏析文章,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既是听潮,并且中心点明“伟大的乐章”,那么,全文神韵应体现在“听”字上。另一种看法包括现行的《教参》则侧重于文中的潮音摹写和海景描绘,把文中的主要部分。(第二部分)归纳为三幅海图。还有的文章认为《听潮》的成功在于“侧重从听觉上来再现观潮的  相似文献   

17.
一、抓主干明中心1 《长城》(第十一册)2 《一夜的工作》(第十一册)二、抓线索突难点1 《幸福是什么》(第九册)十年前十年中十年后四年前埋“匣子”量了十步埋下一切在变化启发量了五步找到四年后挖“匣子”量了十步找不到万水千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只等闲前后呼应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观”的时间八月十八“观”……………………………………潮“观”的地点盐官镇“天下奇观”白色战马好像……白色城墙山崩地裂潮来时白线闷雷滚动潮来前风平浪静“观”的过程潮去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语文·教例评析长城远景 :…  相似文献   

18.
杨益问:“《听潮》中,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散文写景必须抓住特征来写,这样才能写得传神、生动。《听潮》一文,作者抓住海潮音响等变化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三幅图画。“海睡图”作者抓住落潮时的“静”来写,“大海上一片静寂”,“静寂”紧扣“听”字写落潮时大海的音响特点。“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吻”的本义是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波浪  相似文献   

19.
《中文自修》2024,(4):3-10
<正>国风之美,美在汉字,美在经典,美在国色;潮流之美,美在多元,美在融合,美在创新。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风国潮相互融合,以时代精神演绎再现传统之美;当新旧文明碰撞,巧妙融合精髓,这便是国潮风尚!那么当“国潮”遇上语文单元教学又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呢?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结合语文课本,开启了“乐学传统文化引领国潮风尚”的语文学科活动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基于识字单元开展的“潮文创——汉字集市”,有结合家乡单元开展的“潮家乡——推荐会”,有借进博会东风,结合说明文习作单元开展的“潮博会——正达国潮吉祥物博览会”等。引领中国风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一同来体验一场国潮文化之旅吧!  相似文献   

20.
潮童     
《初中生》2011,(5):18-18
以前我们讲过“潮”的意思,潮童则是指很“潮”的儿童。他们的服装及打扮新潮且成人化。“潮童”多为明星子女,苏瑞·克鲁斯和金斯顿·罗斯代尔便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