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色戒》究竟是一部什么影片?2.《色戒》究竟存在什么问题?3.《色戒》是否已经涉嫌违法?4.《色戒》公映有哪些负面影响?5.谁受益、谁受损、谁应承担责任、谁是始作俑者?6.《色戒》如果不禁,我们必须正视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文详细解读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指出其情节的跳跃性、语言的模糊性、叙述的暧昧性、主题的复杂性恰好构成了电影改编的良好要素,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合理的延伸.使小说有关复杂人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同样完美的诠释。张爱玲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主题,李安用影像语言做了更温暖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徐步军  颜明 《文教资料》2007,(34):114-116
以林道静和白灵为解析对象,从革命伦理和民间伦理两个角度来分析《青春之歌》、《白鹿原》的爱情书写,既突出革命时代政治对爱情的决定性作用,又展现二人的"伦理焦虑"。通过分析文本对消解"伦理焦虑"所采用的不同手段,来找寻作品的时代色彩和作家的思想投影。  相似文献   

4.
付强 《文教资料》2014,(11):58-60
电影《拆弹部队》讲述了美军拆弹小分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执行一系列任务过程中的经历。影片以人性反思战争,以真实的情景和情感触及灵魂,获得奥斯卡六项大奖。本文拟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入手,反思电影中这场战争的意义及对恐怖分子的界定,并反驳西方社会所理解的这场战争是“文明的冲突”的看法,通过对其伦理和政治意义的解读重新审视这部影片。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更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男女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尤其是男女间“性”的关系的不平等,造成了女性悲惨命运的事实,提出只有政治革命与伦理革命相结合,在改革政治体制的同时根除传统陋习文化,唤醒女性的人格尊严意识,才能实现启蒙者和革命者所提倡的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愿望,才能真正达到全民族翻身解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尤其是用女人的这种性心理学来反映它”。其编剧王惠玲也说:“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男性情绪扭曲与女性身心变化)”。围绕身体的论述,并不是为了求证身体背后到底藏匿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而是透过此冰山一角,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试图总结李安身体美学观念及考察促其形成的时代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7.
电影《色戒》是一部存在严重问题的影片,影片颠覆民族历史,亵渎抗日先烈,玷污人性尊严,扭曲艺术宗旨,践踏社会道德,并且涉嫌违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使<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同中存异.首先,在小说文本中,叙事上有着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表现了王佳芝意识中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而电影将王佳芝的内心冲突外化为几条故事线索.其次,电影用色艺术与小说文本用词风格的差异.电影采用了深栗色基调,辅捉到了沪、港都市的高雅之气,但也丧失了小说用词风格的丰富与华丽.在用色特点上,<色戒>不同于张艺谋等商业大片的用色风格,接近于中国早期表现"小城镇"文化景现的电影,同时具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9.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不但在俄国文学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伦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索其中隐含的深沉复杂的伦理诉求和道德教诲,阐明诗人普希金超前的伦理意识,从中感悟一些人伦方面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生动再现了一幅美国少女在社会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图景。以长腿为首的主人公们置身在各种伦理身份混乱的环境下,面临着个人道德选择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突,纠缠在伦理意识的觉醒与丧失中,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她们的悲剧实际上也是一出伦理悲剧,作者以此呼吁大众给予弱者人文的关怀,呼吁社会应建构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1.
姚鄂梅的长篇小说《十四天》,以2020年初的武汉新冠疫情为背景,以刘、吴两亲家相约在湖北宜都过年为缘起,讲述了两大家庭因为疫情被迫在蓝白楼中隔离14天的故事。14天中,两家人经历了欢聚、逃离、流浪、争吵甚至自杀,狭小的隔离空间拉近了人们的社交距离,却也撕碎了伦理的美好面纱,在层出不穷的伦理矛盾中,人性的困境显露无遗。小说聚焦于对人与人性的书写,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记录了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实,在一幕幕悲喜剧中,以疫情透视伦理,以苦难书写人性。  相似文献   

12.
李洱的《花腔》以葛任的人生经历切入革命历史,深刻地表现了个体真实的生命历程与历史叙述话语之间的错位,显示了个体在复杂乖谬的历史情境中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生存难题和精神困境。作品用一种对话性的叙述策略重构了革命历史,消解了革命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3.
杨璇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19-121
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卷首语中说,《色戒》这个小故事曾让她震动。可以说《色戒》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作品里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忽略了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关注的是女性个体及其生存环境。本文将以文中王佳芝为分析对象,探讨女性的生命缺陷,社会舆论道德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工具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15.
付俊 《学语文》2002,(6):17-17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历来为教者所津津乐“道”,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分析项羽形象时,往往只注意到项羽骄傲轻敌、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未曾认识到正是因为项羽双重性格的存在,才使刘邦能够以柔克刚,巧妙地利用他的“柔顺”,平息了项羽的怒气,顺利地从表面杀机四伏、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逃脱。  相似文献   

16.
侯敏 《丹东师专学报》2010,(1):87-90,101
苏童摆脱了对创作短篇小说的一度迷恋,写作了长篇"新写实小说"《米》。《米》已经被人们做了诸多的归纳与阐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借一个逃亡与回归的故事母题,去写一个在城市文化中人性被扭曲的、孤独无依的人的具有悲剧意义的一生。于是逃亡与回归、人性的扭曲、生命的孤独便构成了苏童小说《米》叙述的基本元素。本文就试图通过这些跳荡在作品中的元素,来透视这些元素背后的城市的淫靡文化是如何摧毁了一个乡村青年的生命的。  相似文献   

17.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18.
《巴比特》是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对房地产商人巴比特的刻画,形象生动地向大众展示了20年代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特征。从消费伦理视角看,小说中人与社会之间是占有式的消费方式,人与人之间是利益扭曲的,自我个性也面临着消失的状态。这对探究美国商业的发展、美国人的文化精神,甚至我国当代社会的消费伦理构建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彭晶晶 《文教资料》2009,(18):138-139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堪称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与众多悲剧作家只注重渲染悲剧结果,造成恐怖和震惊不同,莎翁的悲剧一直努力探求着造成悲剧的原因.<奥赛罗>作为莎士比亚众多悲剧作品中的一部典范之作,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更是纷繁复杂.本文从人性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造成<奥赛罗>这场悲剧的原因,力图体味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伟大、遥远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