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叙述是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历史人物是人们借以建构意识形态的最有价值的材料。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她的故事也可作如是观。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剧作家笔下,但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明晰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投射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精神构成的变化,透露着创作主体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对现实和未来的诉求与想象。  相似文献   

2.
"在大青山脚下,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作者在这段话中对王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王昭君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女性。在历代文人笔下,她的形象或积极乐观、或凄美哀伤,而在人民群众眼中,她一直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神,具有非凡的传奇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王昭君的民间形象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余玲 《语文天地》2013,(10):35-36
王昭君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是鲜活的。在她的身上,有古代中国女性正直质朴、忍辱负重的品格;有天真少女纯洁羞涩、忠于爱情的品性;有超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女性的深明大义,当然也有古代中国作为男子附属物的女子的奴性。总之,她的形象是丰满的。王昭君是一个美女,在当时那个以貌取(女)人的时代里,她应该是受到宠爱的,但她没有,她是被冷落的,甚至被打人了冷宫。  相似文献   

5.
余玲 《语文天地》2013,(19):35-36
王昭君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是鲜活的。在她的身上,有古代中国女性正直质朴、忍辱负重的品格;有天真少女纯洁羞涩、忠于爱情的品性;有超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女性的深明大义,当然也有古代中国作为男子附属物的女子的奴性。总之,她的形象是丰满的。王昭君是一个美女,在当时那个以貌取(女)人的时代里,她应该是受到宠爱的,但她没有,她是被冷落的,甚至被打入了冷宫。原因只  相似文献   

6.
昭君出塞     
代奚 《少年月刊》2022,(23):42-43
<正>在我国古代,为了安定边疆局势,远嫁和亲的女子并不在少数,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是其中一员。王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她是平民之女,容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美。王昭君不仅天生丽质,更是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当时汉元帝昭示天下,选送秀女,王昭君作为南郡首选,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一名宫女。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高中第四册     
内蒙访古王昭君和昭君墓1.“我到内蒙去了两次,看了两个王昭君的墓,听了著名的马头琴大师巴杰等弹唱的关于王昭君的传说,访问了一些老一辈的蒙族人.原来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不仅在汉族有,在蒙族也有.而且在蒙族地区,王昭君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极为可爱的形象,仿佛成丁一个仁慈的女神.她的坟墓,又叫“青豕”,包头有,呼和浩特也有一个很大的青冢,比岳坟还大。传说,有的贫苦的人没有饭吃的,到青冢去就可以找到。希望得到羊的,到青冢  相似文献   

10.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昭君,名嫱(史书或作王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旧属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王昭君这个人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  相似文献   

11.
王昭君在马致远、郭沫若和曹禺的笔下分别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马致远的《汉宫秋》里,她是一位富有民族节烈光环的明妃;在郭沫若的《王昭君》里,她是具有叛逆意识的娜拉;而在曹禺的《王昭君》里,她又成了肩负民族和解使命的阏氏。这不同的形象,分别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不同时代精神的映现。但这三个形象有一点相同的是,她们都是中国传统的“士”的精神的载体,不过这种“士”的精神只是一种守成性的,而不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2.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13.
历史剧《王昭君》在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方面的成就,体现在曹禺同志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提炼和组织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坏境氛围之中。根据历史记载,汉代自武帝元光二年即公元前一三三年,由于马邑地方的边境冲突,汉与匈奴之间,战争状态持续了一个世纪;到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正是汉匈边境武装冲突的一百周年。这百年战争,给两族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重的。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适应了汉族与匈奴族要求和平共居的历史趋势,促进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大大好转,双方有五六十年和平相处,没有发生过战争,这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一个女性的个人命运赢得诗人词客普遍的关注和反复的吟咏,而又历久不衰,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特别是王昭君之所以牵动诗人词客之心者,又与西施、杨贵妃等人不同,她主要不是因为美色或爱情等等,而是因为她的命运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昭君的故事是无数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乃至成为一个文学母题。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有关王昭君的诗歌中,由于思想观念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不同作者对这一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评价诠释,这使得不同时代诗歌中王昭君的形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评唐人咏王昭君的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昭君的事迹,是唐人咏史诗集中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题材的继承性之外,更主要的是王昭君这一形象在封建时代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她集悲、怨、壮诸多情感于一身,既能引发诗人们对怀才不遇的同感,也符合了他们偏爱悲怨主题的口吻。  相似文献   

17.
五昭君出塞 ,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但在汉元帝 ,毕竟是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 ;而对于良家子王昭君 ,只是统治阶级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不能不是一幕悲剧。因而 ,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多少人同情她远嫁朔漠 ,又多少人感叹她红颜命薄。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和杜甫的《咏怀古迹》就抒发了各自的感慨。白居易早在十七岁 ,就写下了《王昭君二首》。其一曰 :满面胡沙满鬓风 ,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悴憔尽 ,如今却似画图中。后来陆续写过《青 》、《过昭君村》等 ,感叹“茫茫边雪里 ,一掬沙培缕”;愤慨“何乃明妃命 ,独悬画…  相似文献   

18.
(一)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不是……而是……”,将否定与肯定相转折的两个分句并列在一起,对比鲜明,语义突出,强调了后者,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再深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20.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首先,注意教学语言。1.讲述语言。教师的讲述语言要做到生动有趣。如讲“汉与匈奴关系”中“昭君出塞”一目时,可以这样刻画王昭君,“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是位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妇,她为人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当汉元帝下令从宫女里挑选一名嫁与呼韩邪单于,以表示汉与匈奴和好时,王昭君深明大义,自告奋勇,愿作和亲使者。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平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匈奴人的爱戴。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