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蜜蜂引路》(六年制第四册)一文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 ,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文的第三节既是全文的重点 ,又是难点。应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列宁找养蜂人时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关系 ;二是列宁怎样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使之再现教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简笔画 ,以达到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一、导入课文第三节的学习 :列宁…  相似文献   

2.
《蜜蜂引路》板书设计1.在板书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简图加上文字,标明各个地点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红色城墙图形表示,花丛可用水红色桃花图形表示,园子可用黄色的蜂房图形表示。:蜜蜂飞进园子里,实际上是蜂房在园子里)用带箭头的线条和文字标...  相似文献   

3.
“九义”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蜜蜂引路》一文 ,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 ,找到养蜂人的事。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一、猜谜语导入 ,初步理解课文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动力。而猜谜语导入 ,则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时 ,教师先将谜语的内容 (如 :一生总是忙 ,来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 ,香甜胜过糖 )讲给学生听 ,然后问 :你们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叫什么吗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猜谜语引入后 ,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 (也可默读 )课文边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 ?课文哪个自然段是讲蜜蜂给列宁引…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读读、想想、画画、做做、演演,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亲身经历操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克服高耗低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文中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二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全文的重点。讲列宁通过观察蜜蜂和飞行路线,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推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相似文献   

6.
提起说话训练,人们往往认为只是说话课的任务。其实不然,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仅靠每周一节的说话课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呢?下面就我教学《蜜蜂引路》一文谈一些看法。一、通过比较,训练说话教师钻研教材,应瞻前顾后,确定比较说话的内容。如《蜜蜂引路》课后第3题“读一读,比较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语造句。”教学时,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每组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每组两句话的基本意思相同,加了“附近”、“惊讶”以后,句子更加具体…  相似文献   

7.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文中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二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全文的重点。讲列宁通过观察蜜蜂和飞行路线,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推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课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26课。【教学过程】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生默读课  相似文献   

9.
蜜蜂引路     
【应用过程】  教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后,让学生首先弄清列宁的住处: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教师随手画出代表莫斯科特点的尖顶楼房、小山和表示列宁住的一座小房子。  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确列宁自己寻找养蜂人的原因。  重点内容在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认真读书,然后抓住“一边走一边看”,教师边讲边画:路边的花丛;花丛里正在采蜜的蜜蜂;花丛上飞舞着的蜜蜂;蜜蜂飞进去的小园子;小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在简笔画的帮助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列宁是怎样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  相似文献   

10.
蜜蜂引路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列宁观察发现的顺序,有条理地说说课后第一题。  相似文献   

11.
小语教材第四册《蜜蜂引路》一文,写了列宁通过“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课文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关于这一段,笔者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值得商讨:是列宁无意间发现蜜蜂,蜜蜂领着列宁找到养蜂人,还是列宁一开始就想到蜜蜂与养蜂人的联系,有意让蜜蜂帮他找到养蜂人的呢?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课文主题,正确认识列宁的品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里的“无意”和“有意”,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就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伴随状态。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都有注意的参与,它是心理过程等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明确目的,也无须作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比如《踢“鬼”的故事》一文中有一段话:“有一天,鲁迅很晚才回学堂,好在有月亮,不太黑,他走得很快,无意中向远处一瞧,看见一个白影子。”因为这一天天色已晚,周围景物模糊难辨,“白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向导”、“果然”和方位词“附近”、“路边”、“旁边”等。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谈课文。知道列宁怎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到养蜂人的。启发学生遇事要动脑筋,多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间:2课时。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课时一、复习1.听写词语。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列宁找到了养蜂人,列宁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二、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美好品质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描写列宁怎样找养蜂人的句子画下来。  相似文献   

14.
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词句训练是重点,而词句的训练又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因而讲读课文,应抓住重点段教学,落实词句训练。《蜜蜂引路》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段,介绍了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在这段教学中,要具体理解两个问题:一是列宁的住处和找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二是列宁怎样的细心观察和分析推理的。对这段的教学,教师可针对段落特点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结合起来,分以下几步进行。一、逐句理解了解列宁的思维过程这段课文内容描写的特点是:只写了列宁看到了什么和所果取的行动。中间的分析推理过程却没有写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一、由课题引发思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师围绕课题设疑:从题目上你能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其中哪个字最重要?“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引”而不用“带”呢?几个问题的连续设计,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前,就根据课题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超前构思、...  相似文献   

16.
蜜蜂能引路     
刘照炳同志在《蜜蜂能引路吗?》(见《安徽教育》今年第7/8期)一文中,引用《怎样养蜂》一书中的话说:「蜜蜂出巢升高可达一千米」,并以自己亲眼所见的这种现象,认为「蜜蜂不可能为列宁引路」。我们不同意这种意见。  相似文献   

17.
《跳水》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短篇小说。它记述了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处在随时都会掉  相似文献   

18.
对初中生来说《浮力》这一章是很难理解的,概念多,物理量多,前后联系密切,往往有很多学生掌握不好,在考试中一看到浮力题就害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这章时必须认真研究好教材,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学生出错的根源,将难点及时在课堂上解决,让学生顺利地轻松地学好这章。一、讲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问:一个浮在水中的物体共受几个力的作用? 会有很多学生回答:浮力、重力和压力。其错误的原因就是没搞清浮力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突破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七章“简单机械”中“杠杆”部分教学的难点,我对杠杆教具进行了改进。 用长约35cm的硬纸板两条,做成两个活动标尺,与支点同轴,刻度以厘米为单位。 1.标尺中刻度以白纸为底,黑体字书写,刻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呢,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青年教师尚颖,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深入的探究。她在哈尔滨市雏鹰杯教学大赛中,讲的《蜜蜂引路》一课就是成功一例,值得学习与借鉴。请看纪实:   (上课后,教师边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都读懂了什么,边板书:列宁、养蜂人,从“列宁”起画箭头指向课题的“蜜蜂”,横线上写“利用”,从课题“引路”下画箭头指向“养蜂人”,横线上写“找到”。 )   师:好,现在老师请大家再一次自由读课文,读后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现在开始吧。 (生读课文 )   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