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是晚清民初之际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造诣为翻译成就所遮蔽。他坚持古文艺术方面的纯粹性,对古文在近代中国的价值也有独特的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也从传统文学内部表现出了变革的气息。林纾的所作所为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晚清名家林纾的古文创作理论代表作?春觉斋论文?,在承续前人观念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以“读书”“明理”“宗道”为核心概念的古文理论,而这三者皆由“理”字贯通。 “理”在文中的内涵既表现为圣贤经传,尤其是儒家经典著述中的修身、知世、明道之理,也表现为人生阅历背后的世事运行规律和价值取向。 另外,“理” 对古文创作既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作为文章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更是写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要内涵。 因此,以原文为本对“理” 做探究、阐发,对理解林纾的古文创作思想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纾古文论研究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曾是名重一时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论著作极其丰富,但研究者们往往更关注他的“林译小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大陆地区对林纾古文论研究停滞不前,反而在港台地区蓬勃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林纾古文论研究在内容的扩展、方法的提升、角度的丰富都有不俗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厘清林纾研究中那些含混不清的问题,更准确地界定林纾在传统文学史上的地位,使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4.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韩柳文研究法?一书,寄托了林纾为古文保存精华的理想,体现了他在文法与鉴赏两大版块突出的理论成就。文法论,是古文创作的技法理论:立意上,崇尚意在笔先、忌露贵掩;结构上,追求关合照应,制局有法;用字上,讲究锻炼字眼,因字见义。鉴赏论,是古文阅读与批评理论,主要表现为对揣摩创作心理和“博观”、对比等鉴赏方法的运用。?韩柳文研究法?是林纾古文理论的实践,问世后也备受关注,梳理其中文学思想,于文学写作、文学欣赏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7.
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是一部专以韩柳文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打破了自唐以来韩柳文批评多限于书话、文选、评点的散乱局面。“韩柳并举”和“韩柳相较”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与线索,韩柳选文各有侧重,韩文取道胜,柳文取文胜。此书分类论文,梳理韩柳文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归纳其创作手法,彰显其艺术特色,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高度赞赏表现了对近代文学风尚的追随。林纾的韩柳文研究应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林纾作为清末民初重要戏曲家,撰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并有闽剧《上金台》一部。其剧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但大都重抒情而疏于叙事,情感浓烈却情节平淡,缺乏戏曲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靠欣赏的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9.
北京奥运之年,海内外各方学者不论是在期刊论文的登载、学位论文的发布,还是学术专著的出版、文献资料的整理、学会的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势头之好,规模之盛,堪称是迎来了一个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林纾年".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译界泰斗及古文大家的林纾,其古文理论之价值亦逐渐被学界所认识。他嗜爱韩柳文,一生沉潜玩味并多有理论阐发,其论韩柳文的涉及面之广、条目之多、论析之精,罕有学者匹及,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韩柳文研究法》一书更是较早罕见独以韩柳文作为整体以研究的论著,其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可谓道夫先路。但遗憾的是,学界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文微》是林纾的弟子朱羲胄(字悟园)在1919年7月(此为公历)在文学讲习会上听他讲古文时做的笔记,是研究林纾古文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作文之道是林纾《文微》的重要内容。林纾指出:"作文之道不过四字:‘实迹真情’而已。""真情"即"真性情"。文章皆须有性情。因为文章是性情之华,性情端,斯出辞气重厚。文章也须有实迹。实迹为真情之依托,来源于作者的有体味的亲情之迹与独此遭遇的人生之迹。  相似文献   

12.
吕小莉 《文教资料》2012,(5):9-10,19
本文对林纾的译著《黑奴吁天录》从文言的使用、文化的碰撞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林纾的翻译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同时林纾的翻译也对中国文学和文学翻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他不懂外语,又用文言文进行翻译,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本文以目的论为原则,拟对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进行细读以解释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耿秀萍 《海外英语》2013,(5X):148-149
翻译作为突破语言障碍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质是传递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这一主旨。它是一种跨越时代,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活动。随着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的大语境下,因翻译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交际使命,以及翻译自身所具有的明显的人文学科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翻译之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所起的作用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自林纾"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林纾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林纾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考论,还原了林纾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林纾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长期被忽视。考察林纾的绘画经历,分析其创新之处,认为他在绘画上有三大特点:一是师承有自而重造化自然;二是挥毫越甲子,勤于作画;三是笔墨独特,自创新法。此外,题画诗和画论亦是林纾独特而有价值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
潘悦 《文教资料》2010,(32):32-33
本文以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林纾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林纾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林纾在清季民初桐城古文遭受多方冲击而渐趋式微之际,极力倡导古文,约选姚鼐《古文辞类纂》而成《古文辞类纂选本》,以力延古文一线之传。是选仍依姚选之例按文体分类编排,对各种文体判别类目,考镜源流,训释名义,选评名篇,指示法则;于选文评点中论起笔、伏笔、锁笔、绕笔、收笔等笔法,间有对字眼、奇字的分析;评骘意境、风趣、情韵、神味等美学范畴,对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林纾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增译、误译或删节的地方也备受争议。以林译《伊索寓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探析林纾翻译儿童文学的背景与目的,解读林纾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支配下对《伊索寓言》的添加、阐发与改写及所造成的影响。目的论观照下的林纾的翻译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最终促成该译著在目的语文化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