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改变现有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以结构设计竞赛为载体,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为指导原则,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将理论知识的培养与结构模型设计实践相结合,建立基于结构设计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期所得结论对将来竞赛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一项极富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的科技竞赛,但受到参赛经验以及培养理念及模式等方面的限制,部分高校在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常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未通过竞赛得到有效提高。结合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指导教师的经历,就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第八届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对如何通过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实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和研究,所得结论供国内同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学科竞赛是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竞赛活动,它是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解释了学科竞赛的基本含义、分类及其主要特点,分析了石油工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依托"基础—创新—综合"多元化学科竞赛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新模式,论述了"基础—创新—综合"三个层次学科竞赛下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了多元化学科竞赛在培养石油工程创新人才方面的功效,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平台互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平台互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校园文化”三个平台有机结合。该模式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着力开发创新成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营造创新氛围。三者相辅相存,互为促进,形成一种探索研究、竞争进取、普遍提高、个性发展的培养氛围,其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思考广告课程资源开发为目的,对大学生广告设计竞赛进行梳理,从设计竞赛的影响作用、竞赛赛制创新和参赛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广告设计竞赛作为重要的实践课程环节,对大学的课程价值、课程理念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学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实践技能竞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开展以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化实验、生物学实验和中国茶文化等为主题内容的大学生实践技能竞赛,探索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实践,以实践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而组织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是创新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并在进行科技竞赛的多年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抓手,探索出了一条以“专业教育、竞赛实践、科研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就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8.
"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构建并实践了“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的互动模式。该模式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引导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教学改革的成果充实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提升竞赛成绩,三者互为促进、共同提高,营造一种探索研究、竞争进取、普遍提高、个性发展的培养氛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关注到人才的思维层面、人格层面、知识层面和智慧层面的全面素质发展,并且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由此蕴涵着创新人才培养与"主动实践理念"的关联性。我国大学教育模式恰恰缺失了"主动实践理念",导致了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高校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创设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基于主动实践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案例设计竞赛活动表明,竞赛对学生主动实践的有效激励与引导,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当前提升新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两大创新载体,对学科竞赛和大创训练的差异性和相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结合对武汉大学新工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目标驱动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培养模式,以大创训练夯实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学科竞赛升华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创新思维培养始终贯穿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教互促,良性发展”,切实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参加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对促进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拓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数学竞赛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奠定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高等数学竞赛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数学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对后者的益处,并对建设数学竞赛的创新研究平台做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校开展线上授课与指导的特殊性,以大学生创新训练电气工程类项目为例,结合线上交流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以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研究双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对反馈模式和前馈模式进行详细说明;其次,基于该培养模式建立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的开放型综合实验平台,实现了基于线上交流的开放型平台和数据测试分析平台的构建;最后,通过建立在线"云沙龙"活动平台,提升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高校大学生的线上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论述电子竞赛对大学生重要影响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电子竞赛的管理新方法,探究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理工大学实施"1234"工程,以竞赛为抓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完善三项组织机制,构建四个特色培养平台,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探索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不足,深入剖析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融合下的培养模式的内涵,致力于探索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通过案例比较分析学生是否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找出高等学校传统培养模式的问题和缺点,最后从调动大学生创新实践积极性、完善高校创新实践平台和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提升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北京邮电大学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大力推动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学科竞赛机制纳入培养计划之中,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6.
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竞赛为突破口,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旨在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构建科技创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科技竞赛指导,提高创新能力,建立科技竞赛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科技竞赛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并使科技竞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担负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学科竞赛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科竞赛驱动的"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二三四"理念和思路构建的,即一个目标、二个面向、三个结合、四个支点,包含了目标层、路径层、机制层和成果层四个层次."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实践中得以落实.构建完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协作机制和宣传机制能够保障"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校也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实施范围最广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其“半封闭,相对集中”的竞赛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本文借鉴该竞赛模式的特点,对课题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创新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这两种措施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应当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初步探索了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牵引,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相融合,把以竞赛为目的变为以竞赛为手段,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问题。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进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搭建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现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